蚕麦二首·其一

〔宋代〕苏辙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

作品简介

《蚕麦二首·其一》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平实自然的笔触,真实描绘了农桑生活的艰辛与慰藉,展现了诗人晚年归隐后的生活境遇与复杂心境。首联“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直抒胸臆,既有自嘲又含豁达;中间两联具体描写蚕事麦收,“蚕眠已报冬裘具”与“麦熟旋供汤饼新”写农事回报的满足,“撷桑晓出露濡足”与“拾穗暮归尘满身”则生动刻画劳作的辛苦;尾联笔锋一转,揭示农家仍需借贷度日的现实困境。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在个人抒怀中折射出普遍的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晚年闲居颍川时期。经历了新旧党争的激烈政争和仕途坎坷后,苏辙选择远离政治中心,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密切接触农村现实,亲身体验农事艰辛,对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中“蚕眠”“麦熟”正是暮春夏初的农时节令,“大作社”指农家为祭祀社神而集资举办的集会。尾联“典我千钱追四邻”既反映了当时农家青黄不接时的普遍困境,也体现了诗人与乡邻同甘共苦的生活态度,是其晚年诗风转向沉郁朴实的代表作。

翻译注释

翻译

自认为自己太过疏懒而遭人嫌弃,好在老天怜悯,还肯照顾我这贫病之人。

桑蚕吐丝作茧,冬裘也已经准备妥当,田里的麦子都慢慢成熟了,很快就能享用新鲜出炉的汤饼了。

早上很早就外出采桑,清凉的露水湿了鞋袜;捡拾麦穗,日暮方归,尘土满身。

到了收获的时候,村中家家都不辞辛苦筹办秋社祭祀活动,我也会典当物品,借钱买来贡品,并开心地像乡邻们那样,表达自己的一片诚心。

注释

(1)疏慵:疏懒,懒散。

(2)自分:指自料,自以为。

(3)贫病:指穷且病;既穷且病的人。

(4)可怜:怜悯。

(5)具:备。

(6)撷桑:采摘;摘取。

全文拼音版

cánmàièrshǒu··
shūyōngfēnrénxiánpínbìngliántiānyǎngrén
cánmiánbàodōngqiúmàishúxuángōngtāngbǐngxīn
xiésāngxiǎochūshísuìguīchénmǎnshēn
jiājiāxīnzuòshèdiǎnqiānqiánzhuīlín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兄苏轼同登嘉祐二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其文以策论见长,风格冲和澹泊,代表作《黄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等。诗作清新自然,晚年尤工。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政治主张稳健,史学造诣深厚,曾参与修撰《神宗实录》。著有《栾城集》《诗集传》等,其文学成就与苏轼并称"二苏",为北宋文坛重要代表人物。

相关推荐

蚕妇

〔唐代〕来鹏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蚕谷行

〔唐代〕杜甫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