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唐代〕张祜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作品简介

《中秋月》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五言律诗,被誉为中唐时期中秋题材的典范之作。此诗以月为核心意象,构建出"天界—边塞—人间"的三重意境:首联"碧落桂含姿"展现月宫仙姿,颔联"万里见明时"拓展至塞外疆域,尾联"何处不相思"落笔人间普世情感。诗人巧妙将神话想象(月桂)、地理空间(绝域高城)和生命体验(相思)熔铸一体,在"一年逢好夜"的短暂与"万里见明时"的永恒之间,展现唐代中秋诗特有的雄浑气度。其"人间系情事"的哲学思考,更成为后世"千里共婵娟"类诗意的先声。

创作背景

《中秋月》此诗约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时张祜漫游江淮,屡试不第。诗中"高城下更迟"暗指其长期被排斥在长安仕途之外的处境,"绝域"则可能关联其边塞诗创作经历(如《雁门太守行》)。值得注意的是,唐代中秋尚未成为法定节日,但文人赏月已成风尚。张祜通过在野诗人的视角,既延续了李白"明月出天山"的壮阔传统,又以"人间相思"的平民化表达,反映了中唐诗歌从盛唐气象向世俗情怀的转型。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能于子美(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外别开生面。"

翻译注释

翻译

湛蓝天空中的桂树风姿绰约,清秋时节本就是它最美的时光。

一年才得此良夜,月光照亮万里山河。

(月光)行至边塞需更久时间,照到高城也显得迟缓。

人间处处牵动情思,哪个角落不在月光下泛起相思?

注释

(1)碧落:道教称东方第一层天,此处指澄澈夜空。

(2)素期:本指秋日的皎洁,此处双关"素月之约"。

(3)好夜:特指中秋月圆夜。

(4)明时:既指月光普照,亦暗喻政治清明(张祜曾长期不第)。

(5)绝域:极远之地。

(6)高城:指长安城墙,暗含"城高难近"的仕途隐喻。

(7)系情事:紧扣"情"字,点明中秋核心主题。

(8)何处不:反问强化普遍性,上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全文拼音版

zhōngqiūyuè
luòguìhán姿qīngqiūshì
niánfénghǎowànjiànmíngshí
juéxíngyīngjiǔgāochéngxiàgèngchí
rénjiānqíngshìchùxiāng

作者介绍

张祜(785—849), 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平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在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张祜的诗

相关推荐

中秋月

〔唐代〕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清代〕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中庸(高中课文)

〔先秦〕子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秋月·中秋月

〔明代〕徐有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山孺子妾歌

〔唐代〕李白

中山孺子妾,特以色见珍。

虽然不如延年妹,亦是当时绝世人。

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

一贵复一贱,关天岂由身。

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

戚姬髡发入舂市,万古共悲辛。

中秋

〔唐代〕刘得仁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

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