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

〔两汉〕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品简介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三国时期最富戏剧性的咏物言志诗,以豆萁相煎隐喻骨肉相残。诗中"煮豆燃豆萁"展现残酷场景,"豆在釜中泣"拟人化抒写悲愤,"本是同根生"道出血缘真相,"相煎何太急"发出灵魂拷问。全诗语言质朴如民谣却力透纸背,在七步成诗的严苛限制下,将政治迫害转化为永恒艺术意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兄弟阋墙的经典寓言。

创作背景

《七步诗》此诗作于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后。因政治猜忌,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否则处死。30岁的曹植借煮豆意象,既控诉兄长迫害,又保全性命。作品诞生于曹魏代汉的关键期,其"同根相煎"的隐喻,超越了具体历史事件,成为权力斗争中亲情沦丧的永恒象征,展现了建安文学"慷慨任气"的时代特质。

翻译注释

翻译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释

(1)持:用来、用作。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漉:过滤。

(4)菽:一作「豉」(chǐ):煮熟后发酵过的豆。

(5)萁: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

(6)釜:古代的一种锅。

(7)煎:煎熬,比喻迫害。

全文拼音版

shī
zhǔdòuchízuògēngshūwéizhī
zàixiàrándòuzàizhōng
běntónggēnshēngxiāngjiāntài

作者介绍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其诗赋辞采华茂,情感深挚,代表作《洛神赋》《七步诗》等展现非凡才情,被誉为“建安之杰”。早年受曹操宠爱,后因曹丕猜忌备受压制。诗以五言为主,开六朝绮丽文风先河,钟嵘《诗品》称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谢灵运有“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之誉,足见其文学地位。

曹植的诗

相关推荐

七里濑

〔南北朝〕谢灵运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近代〕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七夕

〔宋代〕晏殊

百子池深涨绿苔,九光灯迥绿浮埃。

天孙实驾何年驻,阿母飚轮此夜来。

空外粉筵和露湿,静中珠幌彻明开。

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

七夕

〔宋代〕范镇

翠幕瑶梯百尺楼,楼前星斗自悠悠。

天家仙会能多少,未到平明已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