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诗·其二·李郎中攀龙

〔明代〕徐中行

此物孕灵造,显晦洵有神。

寂寞汉魏后,乃复梃斯人。

矫矫秉孤尚,流俗谁相因。

直视千载前,识曲辨其真。

昌运幸中启,群英咸来臻。

玄夜升海日,昭灼开迷津。

众星何历历,周环随北辰。

遂令同心者,周旋若一身。

白日发高唱,青天气益振。

侧身望泰华,可以表嶙峋。

全文拼音版

zishī··èr··lángzhōngpānlóng
yùnlíngzàoxiǎnhuìxúnyǒushén
hànwèihòunǎitǐngrén
jiǎojiǎobǐngshàngliúshuíxiāngyīn
zhíshìqiānzàiqiánshíbiànzhēn
chāngyùnxìngzhōngqúnyīngxiánláizhēn
xuánshēnghǎizhāozhuókāijīn
zhòngxīngzhōuhuánsuíběichén
suìlìngtóngxīnzhězhōuxuánruòshēn
báigāochàngqīngtiānzhèn
shēnwàngtàihuábiǎolínxún

作者介绍

徐中行(1517—1578),字子与,号龙湾、天目山人,长兴(今浙江长兴)人,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其诗取法唐人,《暮发滁阳》《山陵道中风雨》等气象雄浑;散文古朴有法度。为官清廉,曾主持治理黄河。晚年筑室天目山下,著述自娱。著有《天目山堂集》《青萝馆诗》,虽在后七子中名声稍逊,但创作较有特色,王世贞称其"诗律精严,高华整栗",体现了复古派诗歌的典型风貌。

相关推荐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魏晋〕陶渊明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发岁始俛仰,星纪奄将中。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

〔宋代〕陆游

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

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

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

驾前六军错锦锈,秋风鼓角声满天。

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五日观妓

〔唐代〕万楚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知今日死君家。

五石之瓠

〔先秦〕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代〕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五代史宦者传论

〔宋代〕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