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陈伯之书

〔南北朝〕丘迟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蹶,以至于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于当世!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

夫以慕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嬖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鷰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当今皇帝盛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揔兹戎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作品简介

《与陈伯之书》是南朝梁文学家丘迟所写的一篇书信。丘迟通过《与陈伯之书》描写劝降陈伯之的利与弊,表达了丘迟的爱祖国,爱民族的思想感情,促使陈伯之作出慎重抉择。

创作背景

历史上晋朝与隋朝之间二百年的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内战不断,纷争不休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在江南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相继建立过宋、齐、梁、陈四朝;在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不是外部入寇就是重臣造反,上演了一幕幕你刚唱罢我登场的历史闹剧。

作者和陈伯之本来都是齐朝大臣,一个官至太中大夫,一个是冠军将军、骠骑司马。丘、陈二人虽是同朝为官,却是文武相对,德行相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后来作者《与陈伯之书》的产生。

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陈伯之屯兵寿阳(今安徽寿县)与梁军对抗,萧宏命记室作者以个人名义写信劝降陈伯之。《与陈伯之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一封政治性书信。陈伯之收到这封劝降信后,为书信的情理所慑服,不久就率八千之众投降。

翻译注释

翻译

丘迟叩拜:陈大将军(一向)安好,万分荣幸。将军的英勇是全军之首,才能也是应世的豪杰。您摈弃(庸人的)燕雀小志(及时脱离了齐国),仰慕(贤能的)鸿鹄高飞的远大抱负(而投奔了梁王)。当初(您)顺应机缘,(改换门庭),碰上了贤明的君主梁武帝,(才)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得以封爵称孤,(一出门)有王侯们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子,拥有雄兵,号令—方,又是多么雄壮、显赫!怎么一下子竟成了逃亡降异族的(叛逆),听见(胡人的)响箭就两腿发抖,面对着北魏的统治者就下跪礼拜,又(显得)多么卑劣下贱!

(我考虑)您离开梁朝投靠北魏的当时,并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内心考虑不周,在外受到谣言的挑唆,(一时)执迷不悟(不辨是非)行动失去理智,才到了今天(叛梁降魏)这个(局面)。圣明的梁朝廷(能)宽赦(过去的)罪过而重在要你立新功,不计较过失而广为任用(人才),以赤诚之心对待天下之人,让所有心怀动摇的人能消除疑虑安定下来,(这)您是都清楚的,不须我再一一细说了。(记得)朱鲔曾参预杀害汉光武帝的哥哥刘縯,张绣曾用刀刺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光武帝刘秀并不因此疑忌(朱鲔),(反而诚心诚意地招降了他),魏王曹操(在张绣归降以后)待他仍像过去一样。况且,您既无朱、张二人的罪过,功勋又见重于当代呢!误入迷途而知道复返,这是古代贤明之人所赞许的(做法),在过错还不十分厉害的时候而能改正,这是古代经典中所推崇的(行为)。梁武帝废法加恩,连像吞船的大鱼这样罪恶深重的人都可漏网;您家的祖坟未被损毁,亲族戚属也都安在,家中住宅完好,妻子仍在家中。您心里好好想想吧,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现在,(梁)满朝功臣名将都各有封赏任命,井然有序;结紫色绶带在腰,怀揣黄金大印在身的(文职官员),参预谋划军、国大计;(各位)武将轻车竖旄旗,接受着保卫边疆的重任,而且朝廷杀马饮血设誓,(功臣名将)的爵位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唯独您还厚着脸皮,苟且偷生,为异族的统治者奔走效力,岂不是可悲的吗!

凭南燕王慕容超的强横,(终至)身死刑场;凭后秦君主姚泓的强盛,也(落得个)在长安被反缚生擒的下场。因此明白道,天降雨露,分布各地,(只是)不养育外族;我中原姬汉古国,决不容有杂种同生。北魏霸占中原已有好多年了,罪恶积累已满,照理说已将自取灭亡。更何况伪朝妖孽昏聩狡诈,自相残杀,国内各部四分五裂,部族首领互相猜忌,各怀心思,(他们)也正将要从(自己的)官邸被绑缚到京城斩首示众。而将军您却像鱼一样在开水锅里游来游去,像燕子一样在飘动的帷幕上筑巢(自寻死路),(这)不太糊涂了吗?

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长起来,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一群一群的黄莺振翅翻飞。(如今与梁军对垒)您每当登上城墙,手抚弓弦,远望故国军队的军旗,战鼓,回忆往日在梁的生活,岂不伤怀!

这就是(当年出亡到魏国的)廉颇仍想作赵国的将帅,(战国时魏将)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 的原因,都是(人对故国的)感情。难道唯独您没有(这种)感情吗?切望您能早定良策,自己弃暗投明。

当今皇上极其开明,天下平安欢乐,(有人)从西方献上白玉环,(有人)从东方进贡楛木箭。(西南边远地方的)夜郎、滇池两国,解开辫发(改随汉人习俗),请求封官,(东方的)朝鲜,(西方的)昌海两地的百姓,都叩头接受教化。只有北方的北魏野心勃勃,(横行在)黄沙边塞之间,作出执拗不驯的(样子),企图苟延残喘罢了!(我梁朝)全军统帅临川王萧宏,德行昭明,是梁武帝的至亲,总揽这次北伐军事重任,到北方安抚百姓,讨伐罪魁。倘若您仍执迷不悟,不思悔改,(等我们拿下北魏时)才想起我的这一番话,(那就太晚了)。姑且用这封信来表达我们往日的情谊,希望您能仔细地考虑这件事。丘迟拜上。

注释

(1)顿首:叩拜。这是古人书信开头和结尾常用的客气语。

(2)足下: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

(3)无恙:古人常用的问候语。恙,病、忧。

(4)才为世出:语出苏武《报李陵书》:“每念足下才为世生,器为时出。”此喻陈才能杰出于当世。

(5)股战:大腿颤抖。

(6)穹庐:原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毡帐。这里指代北魏政权。

(7)高:嘉许。

(8)去就:指陈伯之弃梁投降北魏事。

(9)内审:内心反复考虑。

(10)诸:“之于”的合音。

(11)赦罪责功:赦免罪过而求其建立功业。

(12)弃瑕:即不计较过失。瑕,玉的斑点,此指过失。

(13)不假:不借助,不需要。

(14)往哲:以往的贤哲。

(15)是:见。

(16)不远而复:指迷途不远而返回。《易·复卦》:“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17)先典:古代典籍,指《易经》。攸:放在主语与动词之间,相当于“就”。

(18)高:嘉许。

(19)松柏:古人常在坟墓边植以松柏。《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这里喻指陈伯之祖先的坟墓。不剪:谓未曾受到毁坏。

(20)雁行:大雁飞行的行列,比喻尊卑排列次序。

(21)紫:紫绶,系官印的丝带。

(22)黄:黄金印。

(23)赞:佐助。

(24)帷幄:军中的帐幕。《史记·留侯世家》:“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

(25)建节:将皇帝赐予的符节插立车上。

(26)刑马:杀马。古代诸侯杀白马饮血以会盟。

(27)传之子孙:这是梁代的誓约,指功臣名将的爵位可传之子孙。

(28)毡裘:以毛织制之衣,北方少数民族服装,这里指代北魏。

(29)长:头目。这里指拓跋族北魏君长。

(30)慕容超:南燕君主。晋末宋初曾骚扰淮北,刘裕北伐将他擒获,解至建康(南京)斩首。

(31)东市:汉代长安处决犯人的地方。後泛指刑场。

(32)姚泓:後秦君主。刘裕北伐破长安,姚泓出降。

(33)面缚:面朝前,双手反缚于後。

(34)西都:指长安。

(35)霜露所均:霜露所及之处,即天地之间。

(36)异类: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带侮辱性的称呼。

(37)姬汉:即汉族。姬,周天子的姓。

(38)旧邦:指中原周汉的故土。

(39)杂种: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带侮辱性的称呼。

(40)北虏:指北魏。虏是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带侮辱性的称呼。

(41)燋烂:溃败灭亡。燋,通“焦”。

(42)昏狡:昏聩狡诈。

(43)自相夷戮:指北魏内部的自相残杀。公元501年,宣武帝的叔父咸阳王元禧谋反被杀。公元504年,北海王元祥也因起兵作乱被囚禁而死。

(44)携离:四分五裂。携,离。

(45)酋豪:部落酋长。

(46)猜贰:猜忌别人有二心。

(47)蛮邸:外族首领所居的馆舍。

(48)长:头目。这里指拓跋族北魏君长。

(49)顿首:叩拜。这是古人书信开头和结尾常用的客气语。

(50)白环西献:李善注引《世本》载:“舜时,西王母献白环及佩。”

(51)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

(52)滇池:今云南昆明市附近,均为汉代西南方少数民族的国名。

(53)解辫请职:解开盘结的髮辫,请求封职。即表示愿意归顺。

(54)昌海:蒲昌海,为西域国名。即今新疆罗布泊。

(55)蹶角:以额角叩地。

(56)受化:接受教化。

(57)中军临川殿下:指萧宏。时临川王萧宏任中军将军。殿下,对王侯的尊称。

(58)茂亲:至亲。指萧宏为武帝之弟。

(59)揔:通“总”。戎重:军事重任。

(60)吊民:慰问老百姓。

(61)秦中:指北魏。今陕西中部地区。

(62)遂:仍旧。

(63)聊布:聊且陈述。

(64)往怀:往日的友情。

全文拼音版

chénzhīshū
chídùnshǒuchénjiāngjūnxiàyàngxìngshénxìngshénjiāngjūnyǒngguānsānjūncáiwèishìchūyànquèzhīxiǎozhì鸿hónggāoxiángyīnbiànhuàzāomíngzhǔgōngshìkāiguóchēngzhūlúnhuáyōngmáowànzhuàngdànwèibēnwángzhīwénmíngérzhànduìqióngyòulièxié
xúnjūnjiùzhīfēiyǒuzhínéngnèishěnzhūwàishòuliúyánchénchāngjuézhìshèngcháoshèzuìgōngxiáyòngtuīchìxīntiānxiàānfǎnwànjiāngjūnzhīsuǒzhījiǎèrtánzhūwěishèxuèyǒuzhāngxiùrènàizihànzhǔwèiwèijūndàizhīruòjiùkuàngjiāngjūnrénzhīzuìérxūnzhòngdāngshìzhīfǎnwǎngzhéshìyuǎnérxiāndiǎnyōugāozhǔshàngshēnēntūnzhōushìlòujiāngjūnsōngbǎijiǎnqīnāngāotáiwèiqīngàiqièshàngzàiyōuyōuěrxīnyánjīngōngchénmíngjiāngyànxíngyǒupèi怀huáihuángzànwéizhīmóuchéngyáojiànjiéfèngjiāngzhīrènbìngxíngzuòshìchuánzhīzisūnjiāngjūntiǎnyánjièmìngchízhānqiúzhīzhǎngníngāizāi
róngchāozhīqiángshēnsòngdōngshìyáohóngzhīshèngmiàn西dōuzhīshuāngsuǒjūnlèihànjiùbāngzhǒngběijiàndàozhōngyuánduōniánsuǒèhuòyíngzhìjiāolànkuàngwěihūnjiǎoxiāngluòxiéqiúháocāièrfāngdāngjǐngmánxuánshǒugǎojiēérjiāngjūnyóufèidǐngzhīzhōngyàncháofēizhīshànghuò
chūnsānyuèjiāngnáncǎozhǎnghuāshēngshùqúnyīngluànfēijiànguózhīgǎnpíngshēngchóuxiándēngchuàngliàng
suǒliángōngzhīzhàojiāngzizhī西rénzhīqíngjiāngjūnqíngzāixiǎngzǎoliángguīqiúduō
dāngjīnhuángshèngmíngtiānxiàānbáihuán西xiànshǐdōngláilángdiānchíjiěbiànqǐngzhícháoxiānchānghǎijuéjiǎoshòuhuàwéiběixīnjuéqiángshāsāizhījiānyánsuìyuèzhīmìngěrzhōngjūnlínchuān殿diànxiàmíngmàoqīnzǒngróngzhòngdiàomínluòruìzuìqínzhōngruòsuìgǎifāngyánliáowǎng怀huáijūnxiángzhīqiūchídùnshǒu

作者介绍

丘迟(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八岁便能属文。初仕齐,以秀才迁殿中郎;入梁后,以文才为武帝所器重,官至永嘉太守、司空从事中郎。诗文传世者不多,所作《与陈伯之书》,劝伯之自魏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之作。明代张溥辑有《丘司空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丘迟的诗

相关推荐

与朝歌令吴质书

〔魏晋〕曹丕

五月二十八日,丕白。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意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行矣自爱,丕白。

与朱元思书

〔南北朝〕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欧育等六人饮酒

〔宋代〕苏轼

忽惊春色二分空,且看樽前半丈红。

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

年来齿发老未老,此去江淮东复东。

记取六人相会处,引杯看剑坐生风。

与梅圣俞书

〔宋代〕苏洵

圣俞足下:暌间忽复岁晚,昨九月中尝发书,计已达左右。洵闲居经岁,益知无事之乐,旧病渐复散去,独恨沦废山林,不得圣俞、永叔相与谈笑,深以嗟惋。自离京师,行已二年,不意朝廷尚未见遗,以其不肖之文犹有可采者,前月承本州发遣赴阙就试。圣俞自思,仆岂欲试者。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不亦为山林之士所轻笑哉。自思少年尝举茂才,中夜起坐,裹饭携饼,待晓东华门外,逐队而入,屈膝就席,俯首据案。其后每思至此,即为寒心。今齿日益老,尚安能使达官贵人复弄其文墨,以穷其所不知邪?且以永叔之言与夫三书之所云,皆世之所见。今千里召仆而试之,盖其心尚有所未信,此尤不可苟进以求其荣利也。昨适有病,遂以此辞。然恐无以答朝廷之恩,因为《上皇帝书》一通以进,盖以自解其不至之罪而已。不知圣俞当见之否?冬寒,千万加爱。

与陈给事书

〔唐代〕韩愈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与余生书

〔清代〕戴名世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与王庠书

〔宋代〕苏轼

轼启。远蒙差人致书问安否,辅以药物,眷意甚厚。自二月二十五日,至七月十三日,凡一百三十余日乃至,水陆盖万余里矣。罪戾远黜,既为亲友忧,又使此二人者,跋涉万里,比其还家,几尽此岁,此君爱我之过而重其罪也。但喜比来侍奉多暇,起居佳胜。

轼罪大责薄,居此固宜,无足言者。瘴疠之邦,僵仆者相属于前,然亦皆有以取之。非寒暖失宜,则饥饱过度,苟不犯此者,亦未遽病也。若大期至,固不可逃,又非南北之故矣。以此居之泰然。不烦深念。

前后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风力,大略能道此意欲言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辞至于达,止矣,不可以有加矣。《经说》一篇诚哉是言也。西汉以来,以文设科而文始衰,自贾谊、司马迁,其文已不逮先秦古书,况所谓下者。文章犹尔,况其道德者乎?

若所论周勃,则恐不然。平、勃未尝一日忘汉,陆贾为之谋至矣。彼视禄、产犹几上肉,但将相和调,则大计自定。若如君言,先事经营,则吕后觉悟,诛两人,而汉亡矣。

轼少时好议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儒者之病,多空言而少实用。贾谊、陆贾文学,殆不传于世。老病且死,独欲以此教子弟,岂意姻亲中,乃有王郎乎?

三复来贶,喜抃不已。应举者志于得而已。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未必得也。知君自信不回,必不为时所弃也。又况得失有命,决不可移乎?

勉守所学,以卒远业。相见无期,万万自重而已。人还,谨奉于启,少谢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