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宋代〕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阕。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作品简介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表面上是写作者因没有水垢而受到擦背人的重揩而不满,实质是比喻自己秉性高洁,受贬是蒙冤的。全词关键是佛家术语“无垢”,比喻一切本来清净,虽意出禅偈,形象不甚优美,却自有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创作背景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十八日苏轼调任汝州的途中,时苏轼在泗州。苏轼当年虚龄四十九岁,这一年是他的人生走向高峰的转折年。作者在调任途中,当时应该是已意识到自己将被神宗皇帝重新起用。

苏轼是元丰二年(1079)蒙冤遭受“乌台诗案”,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到达到黄州贬所,四年后的元丰七年(1084)正月奉诏调往汝州的。此前,宋神宗曾多次准备起用苏轼,都被大臣阻挠了。这次神宗皇帝亲自写诏把苏轼调往汝州。苏轼接诏之后,四月一日起,先游览了一圈,还在高安会见了他弟弟苏辙。六月九日正式从黄州贬所乘船去汝州,顺便送赴江西德兴任县尉的长子苏迈到湖口,并游了石钟山。七月回船当涂,过金陵(今江苏南京),在金陵曾多次拜见王安石,相互唱和,停留了一个多月。八月到京口(今江苏镇江),九月在宜兴买了田地,十月到扬州,十一月到楚州(今江苏淮安),十二月一日抵达泗州,十八日,在泗州雍熙塔下的公共浴池洗浴,并写下了两首《如梦令》,此为其中之一。

翻译注释

翻译

水和垢什么时间同我曾经相互容受?仔细看这两种东西我身上都没有。告诉您这擦背的人,劳您整天挥手动肘了。手轻一点,手轻一点。东坡居士我身上本来就没有污垢。

注释

(1)寄语:通常作转告讲,这里是告诉之意。“语”作为记事当是浴时所说,但写词肯定是浴后之事,故用“寄语”。

(2)居士:一指信仰佛教而不出家为僧的人,二是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这里指苏轼自己,苏轼在贬地黄州东坡居住,故称东坡居士。

全文拼音版

mènglìng··shuǐgòucéngxiāngshòu
shuǐgòucéngxiāngshòukànliǎngyǒukāibèirénjìnláojūnhuīzhǒuqīngshǒuqīngshǒushìběnláigòu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