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宋代〕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作品简介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是苏轼的组词作品《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中的第一首,写谢雨路上所见之景:丽日、碧溪、游鱼、树木、黄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电影镜头,连续将客观景物一个个展现在读者面前。

创作背景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这组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当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翻译注释

翻译

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注释

(1)乌:乌鸦。

(2)黄童:黄发儿童。

(3)白叟:白发老人。

(4)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5)麋鹿:鹿类的一种。

(6)猿猱:猿类的一种。

(7)归家:一作“归来”。

全文拼音版

huànshā··zhàoshēnhóngnuǎnjiàn
zhàoshēnhóngnuǎnjiànlián绿ànwǎncánghuángtóngbáisǒusuī
鹿féngrénsuīwèiguànyuánnáowénguījiāshuōcǎisāng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浣溪沙·赋清虚

〔宋代〕辛弃疾

强欲加餐竟未佳,只宜长伴病僧斋。心似风吹香篆过,也无灰。

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次第前村行雨了,合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