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终》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抒写给妻子送葬的场面和作者惨痛的心境,叙写了整个送葬过程:选定日子,灵柩出发,出了长安南门,远望墓地郁郁苍茫,日暮时到达墓地后,作者失声痛哭,露宿守灵;次晨封墓完毕,作者凄凄惶惶与妻子的遗体诀别,孩子们知道从此永远失去母亲,牵着父亲的衣裳哀哀哭号而不忍离去。全诗信口而出,不加修饰,不用典故,却真挚哀婉,凄恻动人。
送终
奄忽逾时节,日月获其良。
萧萧车马悲,祖载发中堂。
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
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
行出国南门,南望郁苍苍。
日入乃云造,恸哭宿风霜。
晨迁俯玄庐,临决但遑遑。
方当永潜翳,仰视白日光。
俯仰遽终毕,封树已荒凉。
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
即事犹仓卒,岁月始难忘!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冬,韦应物的结发妻郑氏去世了,他惨晶泣血,悲怆欲绝地痛呼: “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 (《伤逝》)在痛定之后,又写了多首悼亡诗以示悲悼,其中就有《送终》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倏忽之间,时间已经过去,通过占卜选定了宜下葬的日子。
车马的嘶鸣之声听起来是如此悲凉,在柩载车上行祖祭之礼后从中堂出发。
本愿终身与你居住于此,谁知旦夕之间你我已天人永隔。
多等待一会儿又有何益,最终是要埋葬于山冈。
灵柩行出了都城南门,向南远望,草木郁郁苍苍。
日暮时分听说已到达了墓地,为旧日的风霜悲恸哀哭。
清晨迁移至坟墓,到了诀别之际内心茫然凄惶。
你将要永远埋葬于地下,无法再看到明亮的阳光。
短的时间之后就已完毕,封土栽树之后,墓地变得荒凉。
我独自留下不愿离去,欲要离开时内心纠葛、郁结难解。
年幼的孩子知道已永远失去了母亲,捉住我的衣裳号啕大哭。
眼前之事是如此仓促匆忙,而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难以忘怀。
注释
(1)奄忽:倏忽,忽然。
(2)日月获其良:指通过占卜得到宜下葬的日子。
(3)萧萧:马嘶声。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
(4)祖载:古代在将葬之际,在柩载车上行祖祭之礼。《后汉书·蔡邕传》中,郑玄注曰:“祖特将葬祖祭于庭,载谓升柩于车也。”
(5)斯须:一会儿,指时间短暂。
(6)郁苍苍:形容树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7)造:到达。
(8)玄庐:墓穴。
(9)遑遑:惊惶不安、茫然失措的样子。
(10)潜翳:潜藏遮蔽,指埋葬地下。潘岳《悼亡诗》:“奈何悼淑俪,仪容永潜翳。”
(11)俯仰:形容时间短暂。
(12)封树:封土载树,指墓地。
(13)结中肠:内心郁结难解。
(14)仓卒:仓促,匆忙。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韦应物的诗
相关推荐
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送张判官赴河西
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其二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
送李侍郎赴常州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曾巩秀才序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才,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
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
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送韩都护还边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
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
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