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片咏东坡与秦观夜饮于舟中,感叹人生。下片叙与秦观难忘情分,惜秦观贤才埋没。全词上下两片均是由景人情,由自然引入人生。东坡借宴饮欢送秦观去扬州之机,抒发人生短暂和壮志难酬的愁绪。词人运用对比、移情的手法,将物人格化了:“汴水”“无情”,船载“离恨”,“风鉴”“尘埃”,“酝造”“烦恼”,感情色彩异常浓烈。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十一月,苏轼从扬州到高邮与秦观相会,离去时,秦观送至淮河边,此词便是与秦观在淮河饮别时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注释
(1)长淮:指淮水,源出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安徽,至江苏淮安合于运河,经高邮、江都入长江。
(2)隙月:从云缝里露出来的月亮。
(3)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4)西州:此指东晋时扬州公廨的西门。
(5)竹溪:唐时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此处借喻与秦观之间的交游。
(6)风鉴:指风度识见。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虞美人·琵琶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虞美人·灯前欲去仍留恋
灯前欲去仍留恋,肠断朱扉远。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
舞腰歌板闲时按,一任旁人看。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
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
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南枝开尽北枝开。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
年年衣袖年年泪,总为今朝意。问谁同是忆花人。赚得小鸿眉黛、也低颦。
虞美人·春风拂拂横秋水
春风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只知长作碧窗期,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
银屏梦与飞鸾远,只有珠帘卷。杨花零落月溶溶,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
虞美人·金笼莺报天将曙
金笼莺报天将曙,惊起分飞处。夜来潜与玉郎期,多情不觉酒醒迟,失归期。
映花避月遥相送,腻髻偏垂凤。却回娇步入香闺,倚屏无语捻云篦,翠眉低。
虞美人·粉融红腻莲房绽
粉融红腻莲房绽,脸动双波慢。小鱼衔玉鬓钗横,石榴裙染象纱轻,转娉婷。
偷期锦浪荷深处,一梦云兼雨。臂留檀印齿痕香,深秋不寐漏初长,尽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