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双竹湛师房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六年为杭州广严寺住持禅师湛师和尚所作的组诗。这两首诗抒写诗人游宿山寺的日常生活情景。前一首写诗人羡佛慕静之意,后一首写诗人夜宿寺院的心境。全诗承转清晰,相生相悖,从表面的羡佛中透露出痛苦矛盾而又迷茫无依的复杂心绪。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其一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为杭州广严寺住持禅师湛师所作,全诗写湛师和尚的禅房墙壁之上。
翻译注释
翻译
我本是西湖上的一叶渔舟,觉得高大的房屋冷气飕飕。
古诗百科~羡慕大师方丈今日才来到,一炷馨香的轻烟终日长留。
注释
(1)江湖:一作“西湖”。
(2)冷飕飕:寒冷的样子。
(3)方丈:寺庙住持所居之室。本意为一丈见方的居室。《维摩经》云:“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入维摩方丈室中,无所妨碍。”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书边事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书灵筵手巾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书院二小松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书杭州西湖涉公堂
孤舟孤鹤与孤云,湖上深居自不群。
高卧可能容一榻,青山西岸且平分。
书林逋诗后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书窗即事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
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书黄子思诗集后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闽人黄子思,庆历、皇祐间号能文者。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乃识其所谓。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予既与其子几道、其孙师是游,得窥其家集。而子思笃行高志,为吏有异材,见于墓志详矣,予不复论,独评其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