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此诗是唐代诗人殷文圭的中秋咏怀之作。首联以"万里无云"的澄澈夜空点题,颔联"冰彩""水光"巧喻月光流转之态;颈联"华岳""海门"将视野拓展至山河壮景,尾联直抒胸臆,将月光拟为知己。全诗以瑰丽想象写月色,以山河气象衬柔情,在盛唐中秋诗中别具雄浑气韵。
八月十五夜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八月十五夜》约作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时黄巢起义烽火已起。诗人借中秋明月寄托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海门风急"暗喻时局动荡,"丹心事"则流露报国之志。唐代中秋尚未定型为全民节日,此诗可视为中秋诗歌早期发展的珍贵文本。
翻译注释
翻译
夜空如洗,明月朗照九州大地,一年中最团圆的夜晚正是中秋。
皎洁的月光洒满衣襟,仿佛晶莹的冰花拂拭不去,遍地银辉如同凝结的水光,似要缓缓流动。
华山的仙掌峰映着清冷的露珠,海门风口处,白色的浪涛汹涌澎湃。
多亏这明月照亮我的一片赤诚之心,让我满怀的愁绪得以消减几分。
注释
(1)冰彩:月光清冷如冰晶之色。
(2)清露掌:华山仙掌峰传说承露盘典故。
(3)海门:长江入海口(今南通狼山)。
(4)丹心:化用李白"明月见丹心"句。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殷文圭的诗
相关推荐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声甘州·直青山缺处是孤城
直青山缺处是孤城,倒悬浸明湖。森千帆影里,参差宫阙,风展旌旟。向晚棹声渐急,萧瑟杂菰蒲。列炬严城去,灯火千衢。
不道繁华如许,又万家爆竹,隔院笙竽。叹沉沉人海,不与慰羁孤。剩终朝襟裾相对,纵委蛇,人已厌狂疏。呼灯且觅朱家去,痛饮屠苏。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八声甘州·摘青梅荐酒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
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麋。
八月并州雁
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
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
灭没楼中见,哀劳枕畔闻。
南来还北去,无计得随君。
八声甘州·和梅津
记行云梦影,步凌波、仙衣剪芙容。念杯前烛下,十香揾袖,玉暖屏风。分种寒花旧盎,藓土蚀吴蛩。人远云槎渺,烟海沉蓬。
重访樊姬邻里,怕等闲易别,那忍相逢。试潜行幽曲,心荡更匆匆。井梧凋、铜铺低亚,映小眉、瞥见立惊鸿。空惆怅,醉秋香畔,往事朦胧。
八归·秋江带雨
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竞然竹。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尊酒,慰此凄凉心目。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八尺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
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
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巳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