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一切安危与福祸都不应该滞留心胸,这些艰难险阻何异于浮云飘过空中。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夜深人静中,海涛翻涌三万里远,我犹如驾驭锡杖的禅者乘月随风而去。
注释
(1)险夷:崎岖与平坦,引申为艰难与顺利,犹言安危、祸福。
(2)滞:停留。
(3)飞锡:谓僧人等执锡杖飞空。锡,锡杖,又称禅杖、声杖、鸣杖,僧人所持手杖,其杖头有锡环,振动时会发出锡锡声。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一切安危与福祸都不应该滞留心胸,这些艰难险阻何异于浮云飘过空中。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夜深人静中,海涛翻涌三万里远,我犹如驾驭锡杖的禅者乘月随风而去。
(1)险夷:崎岖与平坦,引申为艰难与顺利,犹言安危、祸福。
(2)滞:停留。
(3)飞锡:谓僧人等执锡杖飞空。锡,锡杖,又称禅杖、声杖、鸣杖,僧人所持手杖,其杖头有锡环,振动时会发出锡锡声。
《泛海》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壮阔的海天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心无挂碍的精神境界。前两句以"浮云过太空"比喻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体现其"心外无物"的哲学思想;后两句借"夜静海涛"与"月明飞锡"的意象,暗喻自己在政治风波中(刘瑾专权时期)的坦荡胸怀与精神超越。全诗将禅理与诗境融合,气势恢宏而意境澄明,是阳明心学的诗意呈现。
《泛海》此诗作于正德元年(1506年)。时王守仁因上疏救言官戴铣等人,触怒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赴谪途中,他在钱塘江畔遭遇刺客(疑为刘瑾派出的杀手),遂假投江脱身,乘船经舟山群岛南下。此诗即写于海上夜航时,诗中"海涛三万里"既是实写东海惊涛,也隐喻政治险恶;"飞锡下天风"则化用佛家典故(锡杖飞空),表达其以心学智慧超越困境的精神状态。
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
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
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
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
亭亭映江月,浏浏出谷飚。
斐斐气幂岫,泫泫露盈条。
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嚣。
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
轨息陆途初,枻鼓川路始。
涟漪繁波漾,参差层峰峙。
萧疏野趣生,逶迤白云起。
登陟苦跋涉,䁹盼乐心耳。
即玩玩有竭,在兴兴无已。
冬暖仍初日,潮回更下风。
鸟飞云水里,人语橹声中。
平野容回顾,无山会有终。
倚樯聊自逸,吟啸不须工。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烟渚云帆处处通,飘然舟似入虚空。
玉杯浅酌巡初匝,金管徐吹曲未终。
黄夹缬林寒有叶,碧琉璃水净无风。
避旗飞鹭翩翻白,惊鼓跳鱼拔剌红。
涧雪压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珑。
书为故事留湖上,吟作新诗寄浙东。
军府威容从道盛,江山气色定知同。
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吏民相笑语,使君老而痴。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绕郡十余里,不驶亦不迟。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
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
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
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
等是儿戏物,水中少磷缁。
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
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
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天公掷下半玉环。
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
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
江妃不惜水芝香,狼籍秋风与秋露。
兰襟郁郁散芳泽,罗袜盈盈见微步。
晚晴一赋画不成,枉著风标夸白鹭。
我时骖鸾追散仙,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
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
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