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般

〔先秦〕诗经

於皇时周!

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

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於皇时周!

光明壮丽我周邦!

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

登上巍巍高山上,高山小丘相连绵,千支万流入河淌。

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普天之下众神灵,齐聚这里享祭祀,大周受命永久长!

注释

(1)於皇时:於:赞美词。皇:伟大。时:是,此。

(2)陟:登高。

(3)嶞山乔岳:嶞:低矮狭长的山。乔:高。岳:高大的山。

(4)允犹翕河:允:通“沇”,沇水为古济水的上游。犹:通“沋”,沋水在雍州境内。翕:汇合。一说通“洽”。洽水又作郃水,流经陕西郃阳东注于黄河。河:黄河。

(5)敷:同“普”,遍。

(6)裒时之对:裒:包聚。时:世。对:封国,疆土。一说配合。

(7)时:通“侍”,承受。

周颂·般拼音版

zhōusòng··bān
huángshízhōu
zhìgāoshānduòshānqiáoyuèyǔnyóu
tiānzhīxiàpóushízhīduìshízhōuzhīmìng

作品简介

《周颂·般》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大武》中的一个乐章的歌辞。全诗一章,共七句,都是四言,表现了巡守、封禅、祭祀山川之事,描写了山川景象,语言非常简练,运用表示空间之大的字眼以及最能体现空间感的山峰河流来隐喻周室之大,具有一种雄浑的气魄,体现了天下归服大周、圣王天下一统的恢宏之势。

创作背景

后人推断《周颂·般》为周成王时代的作品。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大武》中的一个乐章的歌辞。《大武》原作于武王伐纣成功告庙之时,当时只有三成。《逸周书·世俘》中也有记载,武王班师回镐京之四月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第四天,“甲寅,谒(告)我(伐)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旂,籥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故王国维《说勺舞象舞》一文推测,《大武》之六成是原先的三成和《三象》合并的,这六成可以分开来表演,还可以独立表演,于是名称也就随之而不同。

周武王崩后周公摄政期间,东南先后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的叛乱。据《史记》记载,先有管叔、蔡叔与武庚的作乱,后有淮夷之乱,却没有周公征讨江南叛乱的记载。不过《鲁颂·閟宫》中有“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之句。孟子认为这原是周公说的话、做的事(见《孟子·滕文公上、下》),这正与《吕氏春秋·古乐》中所述相合。看来周公征讨过江南叛乱当为事实。《周颂·般》诗就其内容而言,当为天子巡狩时祭祀山河之辞。而所谓巡狩,本来就包括镇压叛乱在内。诗中声称普天之下的疆土都归周室所有,是针对叛乱不服者而发的。所以这首诗当为周公平乱结束时所作。因为诗题名为《般》,“般”为般乐,即盛大的快乐。平乱之后,天下太平,远方邦国悉来朝贺,自然要痛痛快快地大乐一番了。那么,该诗原来大概是周公经过数年平乱之后,在班师回朝的路途中祭祀山川的祷辞。后来又成为《大武》四成的歌诗,用以表现平乱成功。

相关诗文

周颂·时迈

〔先秦〕诗经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周颂·闵予小子

〔先秦〕诗经

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维予小子,夙夜敬止。

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周颂·载见

〔先秦〕诗经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

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鞗革有鸧,休有烈光。

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以介眉寿,永言保之。

思皇多祜,烈文辟公。

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周颂·小毖

〔先秦〕诗经

予其惩,而毖后患。

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虫,拼飞维鸟。

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周颂·访落

〔先秦〕诗经

访予落止,率时昭考。

於乎悠哉,朕未有艾。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

绍庭上下,陟降厥家。

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