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唐代〕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作品简介

《七夕》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主题的五言律诗。该诗通过精巧的天文意象与民俗符号的融合,构建出独特的七夕文化意境。

全诗以"仙星媛"(织女)为叙事主体,首联交代年度相会的时空背景;颔联"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生动呈现唐代七夕乞巧习俗;颈联"云请""日输"化用《淮南子》天文神话;尾联则通过"天上日殊"的时空观,将短暂相会升华为永恒。诗人将星象观测(织女星)、物候特征(蟋蟀)、民俗活动(蛛丝卜巧)与神话想象完美结合,在工整的律诗格律中注入鲜活的生活气息。

此诗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天人对应"的双重叙事结构:既描写天上神仙的爱情,又暗喻人间女子的祈愿。这种"天上-人间"的镜像书写,典型体现了唐代七夕诗词"咏双星而写众生"的创作范式,对后世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意境创造具有启发意义。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星月之辉,巧拙之辨,尽在八句之中。"

创作背景

《七夕》此诗应作于开元年间(713-741),时值唐代七夕节升格为国家法定节日(见《唐会要》卷二十九)。诗中"留巧付蜘蛛"反映盛唐宫廷"以蛛丝密疏验巧拙"的习俗(《开元天宝遗事》),而"天上日殊"之说则暗合玄宗"游月宫"传说(《龙城录》载)。作者通过天文现象与民俗活动的诗意嫁接,展现了唐代七夕文化的三重维度:天文崇拜、女红信仰与爱情哲学。

翻译注释

翻译

传说天上的织女星,每年都在银河岸边与牛郎相会。

(织女)停下织机借蟋蟀传情,将巧艺托付给蜘蛛结网。

离去时跟随云车启程,归来时等待日轮西沉。

别说他们相见太少,天上一日可比人间漫长。

注释

(1)仙星媛:指织女星,"媛"为美女雅称。

(2)水隅:银河岸边。

(3)停梭:暂停织布,暗示七夕"乞巧"民俗。

(4)留巧:唐代女子七夕以蜘蛛结网密疏卜巧。

(5)云请:指西王母云车接送传说。

(6)日输:太阳神车。

(7)天上日殊:用"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时空观。

全文拼音版

chuándàoxiānxīngyuànniánniánhuìshuǐ
tíngsuōjièshuàiliúqiǎozhīzhū
zhòucóngyúnqǐngguīlúnzhùshū
yánxiāngjiànkuòtiānshàngyīngshū

作者介绍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唐代诗人。上元二年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律诗定型有重要贡献。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风格绮丽精工,尤擅五律,《度大庾岭》《题大庾岭北驿》等作情感真挚。因谄事张易之、太平公主,玄宗即位后被赐死。虽人品遭讥,但诗艺精湛,其律诗创作推动近体诗成熟,为盛唐诗歌繁荣奠定基础。《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宋之问的诗

相关推荐

七夕偶题

〔唐代〕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

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代〕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近代〕毛泽东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近代〕毛泽东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近代〕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