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毛伯温

〔明代〕朱厚熜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作品简介

《送毛伯温》是明世宗朱厚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主将的装束,颔联写军威如虹,颈联用麒麟和蝼蚁的比喻写出必胜的信心,尾联写出了对主将的勉励和期望。全诗夹叙夹议,情景交融,措词中肯,语气自然,没有皇上居高临下的态势。

创作背景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自明开国以来,安南屡叛不已。明剿抚并用,不能平息。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南征将士在安南乱军巾发现其私造《大诰》,有不轨之心。消息传来,世宗甚怒,遂命仇鸾、毛伯温率军讨之。《送毛伯温》这首诗是明世宗在毛伯温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远征安南时所作的送行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将军你征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

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

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

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注释

(1)毛伯温:字汝厉,吉水(属江西)人,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

(2)大将:指毛伯温。

(3)横:横挎。

(4)秋水:形容刀剑如秋水般明亮闪光。

(5)雁翎刀:形状如大雁羽毛般的刀,盛行于明朝时期。

(6)鼍鼓:用鳄鱼皮做成的战鼓。

(7)旌旗:指挥作战的军旗。

(8)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比喻来称赞毛伯温的杰出才干。

(9)蝼蚁:蝼蛄和蚂蚁,这里用来比喻安南叛军不堪一击,不成气候。

(10)诏:皇帝的诏令。

(11)朕:皇帝的自称。

(12)先生:指毛伯温。

全文拼音版

sòngmáowēn
jiāngnánzhēngdǎnháoyāohéngqiūshuǐyànlíngdāo
fēngchuītuóshāndòngdiànshǎnjīngyuègāo
tiānshànglínyuányǒuzhǒngxuézhōnglóunéngtáo
tàipíngdàizhàoguīláizhènxiānshēngjiězhànpáo

作者介绍

朱厚熜(1507—1566),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死,无嗣,15岁的朱厚熜即位,年号嘉靖。即位初期,锐意改革,革除前朝弊政,诛杀佞臣钱宁、江彬等,严格防止宦官专宠。减贡赋,注意救荒,整顿吏治。通过大礼仪斗争,加强了皇权。中后期刚愎自用,不求进取,国势渐弱,夷狄渐强。崇道教,爱方术,幻想长生不死。懈怠政事,重用佞臣,严嵩、张璁窃据内阁大权。晚年的世宗更加迷信道教,日夜在西苑讲道修玄,炼丹服药,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病死。葬于永陵,谥号“孝肃皇帝”,庙号“世宗”。

相关推荐

送人赴安西

〔唐代〕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送方尊师归嵩山

〔唐代〕王维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送别湖南部曲

〔宋代〕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送别

〔近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唐代〕李白

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

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

白玉换斗粟,黄金买尺薪。

闭门木叶下,始觉秋非春。

闻君向西迁,地即鼎湖邻。

宝镜匣苍藓,丹经埋素尘。

轩后上天时,攀龙遗小臣。

及此留惠爱,庶几风化淳。

鲁缟如白烟,五缣不成束。

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

相国齐晏子,赠行不及言。

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他日见张禄,绨袍怀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