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田歌

〔唐代〕刘禹锡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

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作品简介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然后以四句写景承上启下,使场景由水田转到村路,展现农民归来时村落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引出计吏的登场。通过农民与计吏的对答,揭示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和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也揭露了大官僚贪贿卖官的弊政。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创作背景

《插田歌》这首诗写于刘禹锡二度被贬为连州刺史期间。元和年间白居易和元稹等人大力提倡并创作反映现实、关乎国计民生的新题乐府诗,史称“新乐府运动”。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但是又不入乐,而以新题反映时事,因此这些诗被称为“新乐府”。

刘禹锡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从小生活在江南地区,对那里的农民生活是有所了解的。“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一贬再贬,长期沉于下僚,远居边荒,使他有了更多的接触社会下层的机会,使他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对农民的疾苦是比较关心的。在任地方官期间,每遇灾害他便上书请求救济和蠲免。他写了一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和劳动的诗篇,《插田歌》即其中之一。

翻译注释

翻译

冈上头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呵又飞西。

远望田塍像条线呵,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

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

但听哀怨的歌声响,不懂俚语不辨歌词。

时不时的一阵大笑,定是互相嘲笑嬉戏。

水田平平苗儿漠漠,烟火升在村村落落。

大黄狗,来回地走,红公鸡,边叫边啄。

路旁谁家的小伙子,戴乌帽穿着大袖衣。

自报说他是上计吏,年初才刚刚离京师。

田夫对计吏把话讲:“您家我可非常熟悉。

您一从长安回乡里,见人就装作不认识。

计吏笑着上前答话:长安真大得了不起。

省禁大门高大又威严,我可进去过无数次。

近来补卫士的缺额,用一筒竹布就可以。

您看二三年以后吧,我一定作个官人去。

注释

(1)田塍:田埂。

(2)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

(3)白纻裙:白麻布做的裙子。纻,麻布。

(4)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的雨衣。

(5)田中歌:一作“郢中歌”。

(6)嘤伫: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7)如竹枝:像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句中句尾有和声)。

(8)怨响音:哀怨的曲调。

(9)不辨俚语词:听不懂歌词的内容。

(10)嘲嗤:嘲讽、讥笑,开玩笑。

(11)漠漠:广漠而沉寂。

(12)郎:年轻小伙子。

(13)乌帽:官帽,乌纱帽。东晋时为宫官所戴,至唐代普及为官帽。

(14)上计吏:也叫上计、计吏,是封建社会地方政府派到中央办理上报州郡年终户口、垦田、收入等事务的小吏。

(15)帝乡:帝王所在,即京都长安。

(16)侬:我,方言。

(17)谙:熟悉。

(18)眼大:眼眶子高了,瞧不起人。

(19)相参:相互交往。

(20)省门:宫廷或官署的门。汉代称宫中为省中,宫门为省闼(tà)。唐代中央政府中有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六省,所以官署之门也称省门。

(21)轲峨:高大的样子。

(22)无度数:无数次。

(23)昨来:近来,前些时候。

(24)补卫士:填补了皇宫卫士的缺额。

(25)筒竹布:筒中布和竹布。筒中布又名黄润,是蜀中所产的一种细布。竹布是岭南名产。“筒”字也可以讲成一筒两筒的筒。左思《蜀都赋》:“黄润比筒”的“比筒”,就是每筒的意思。筒竹布即是一筒竹布。

(26)官人:做官的人。指官。

全文拼音版

chātián
gāngtóuhuācǎoyàndōng西fēi
tiánchéngwàng线xiànbáishuǐguāngcēn
nóngbáizhùqúnnóng绿suō
tiánzhōngyīngzhùzhúzhī
dànwényuànxiǎngyīnbiàn
shíshíxiàoxiāngcháochī
shuǐpíngmiáoyānhuǒshēngluò
huángquǎnwǎnghuánchìmíngqiězhuó
pángshuíjiālángmàoshānxiùcháng
yánshàngniánchūxiāng
tiánjūnjiānóngdìngān
láichángānyǎnxiāngcān
xiàozhìchángānzhēnchù
shěngméngāoénóngshù
zuóláiwèishìwéiyòngtǒngzhú
jūnkànèrsānniánzuòguānrén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他出身儒学世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风雄健豪迈,兼具哲理与民歌风味,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广为传诵。刘禹锡早年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谜,但始终乐观豁达。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的诗文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禹锡的诗

相关推荐

咏史八首·其二

〔魏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落梅

〔宋代〕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水龙吟·黄庆长夜泛鉴湖有怀归之曲课予和之

〔宋代〕姜夔

夜深客子移舟处,两两沙禽惊起。红衣入桨,青灯摇浪,微凉意思。把酒临风,不思归去,有如此水。况茂陵游倦,长干望久,芳心事、箫声里。

屈指归期尚未。鹊南飞、有人应喜。画阑桂子,留香小待,提携影底。我已情多,十年幽梦,略曾如此。甚谢郎、也恨飘零,解道月明千里。

哀旅顺

〔清代〕黄遵宪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

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颭。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

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怀李啸云

〔清代〕高鼎

吴苑文章客,余溪落拓身。

一生惟爱酒,万语不言贫。

依隐常安拙,相交只率真。

记从分短袂,又度两重春。

〔唐代〕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上留田行

〔唐代〕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代〕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