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急先锋索超》是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出自《水浒传》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此诗以豪迈的笔触塑造了梁山好汉索超的英勇形象。首联“生居河北最英雄”点明索超籍贯与英雄气概;颔联通过对“双凤袍”“银叶铠”“飞鱼袋”“铁胎弓”等戎装的细致描绘,展现其威武仪容;颈联连用“袁达安齐”与“灵神劈山”两个典故,极力烘托其勇猛与神力;尾联以“马上横担金蘸斧”的特写镜头,与其“急先锋”的名号相呼应。全诗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在古典小说人物赞诗中颇具代表性。
赞急先锋索超
生居河北最英雄,累与朝廷立大功。
双凤袍笼银叶铠,飞鱼袋插铁胎弓。
勇如袁达安齐国,壮若灵神劈华峰。
马上横担金蘸斧,索超名号急先锋。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赞急先锋索超》此诗创作于元末明初(约14世纪中叶),出自施耐庵所著《水浒传》。索超原为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因性格急躁、作战勇猛而得名“急先锋”。诗中“袁达”为战国时齐国猛将,曾助田单复国;“灵神劈华峰”则暗指神话中沉香劈山救母或巨灵神劈开华山之典故。施耐庵在小说中穿插此类人物赞诗,既继承了中国古代说部“有诗为证”的传统,又通过具象化的艺术手法强化了人物形象。这首诗通过夸张的对比和华美的辞藻,成功塑造了一位勇冠三军的猛将形象,体现了《水浒传》作为英雄传奇的审美特质。
翻译注释
翻译
生长在河北大地最为英雄,屡次为朝廷立下赫赫大功。
双凤绣袍罩着银叶铠甲,飞鱼箭袋插着铁胎硬弓。
勇猛如同袁达安定齐国,壮健好似神灵劈开华峰。
马上横担着金蘸大斧,索超的名号叫做急先锋!
注释
(1)铁胎弓:一种强劲的弓。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宿赞公房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四友赞
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
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
江令人请赞
渠本宣州人,生缘在宁国。
前不尊释迦,后不敬弥勒。
家贫无饭疃,出家去投佛。
行脚走诸方,江南遍江北。
才参临济禅,便作白拈贼。
眼里有瞳人,肚中无点墨。
还如跛阿师,说得行不得。
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
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时危兵甲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寄赞上人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送赞律师归嵩山
禅客归心急,山深定易安。
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
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
到时瞻塔暮,松月向人寒。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
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
纷然驰梦想,不谓远离别。
京邑多欢娱,衡湘暂沿越。
明湖春草遍,秋桂白花发。
岂唯长思君,日夕在魏阙。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道过赞善庵
夕阳欲下少行人,绿遍苔茵路不分。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赞莲
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