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得雨
我行田野间,吁嗟连数村。
千山收宿雨,溪作黄梅浑。
渐看风叶底,一洗龟坼痕。
馀功被行客,稍压旱尘昏。
全文拼音版
道中得雨
我行田野间,吁嗟连数村。
千山收宿雨,溪作黄梅浑。
渐看风叶底,一洗龟坼痕。
馀功被行客,稍压旱尘昏。
作者介绍
朱松(1097一1143),字乔年,号韦斋,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之父。1118年(徽宗政和八年)进士。1134年(绍兴四年),除秘书省正字。1137年(绍兴七年),除校书郎。1138年(绍兴八年),除著作佐郎。历司勋、吏部员外郎。以反对秦桧议和,出知饶州,未赴。1143年(绍兴十三年)卒。有《韦斋集》。
朱松的诗
相关推荐
道中忆胡季怀
珍重临分白玉卮,醉中那暇说相思。
天寒道远酒醒处,始是忆君肠断时。
道间即事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道过赞善庵
夕阳欲下少行人,绿遍苔茵路不分。
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德经·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观内柏树赋
览大钧之播化,察草木之殊类。雨露清而并荣,霜雪沾而俱悴。唯丸丸之庭柏,禀自然而醇粹。涉青阳不增其华,历元英不减其翠。
原斯木之攸挺,植新甫之高岑。干霄汉以上秀,绝无地而下临。笼日月以散彩,俯云霞而结阴。迈千祀而逾茂,秉四时而一心。
灵根再徒,兹庭爰植。高节未彰,贞心谁识。既杂沓乎众草,又芜没乎丛棘。匪王孙之见知,志耿介其何极?若乃春风起于蘋末,美景丽乎中园。水含苔于曲浦,草铺露于平原。成蹊花乱,幽谷莺喧。徒耿然而自抚,谢桃李而无言。至于日穷于纪,岁云暮止。飘蓬乱惊,愁云叠起。冰凝无际,雪飞千里。
顾众类之飒然,郁亭亭而孤峙。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乎君子。聊染翰以寄怀,庶无亏于善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