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

〔唐代〕汪遵

西秦北赵各称高,池上张筵列我曹。

何事君王亲击缶,相如有剑可吹毛。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西秦北赵各称高,池上张筵列我曹。

西秦和北赵都自恃强大、互不相让,池边摆下宴席,我们这些人都列席其中。

何事君王亲击缶,相如有剑可吹毛。

可为什么秦王要亲自敲击瓦缶呢?要知道,蔺相如可有能吹断毛发的利剑足以应对这种局面。

注释

(1)池上张筵列我曹:指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渑池之会。

(2)君王:指秦昭襄王嬴稷。

(3)击缶:指渑池会上蔺相如胁迫秦昭王给赵王击缶的故事。

(4)相如:指赵国大臣蔺相如。

(5)有剑可吹毛:吹毛断发,形容宝剑的锋利。

渑池拼音版

miǎnchí
西qínběizhàochēnggāochíshàngzhāngyánliècáo
shìjūnwángqīnfǒuxiàngyǒujiànchuīmáo

作品简介

《渑池》是唐代诗人汪遵的一首咏史七绝。此诗以渑池会为叙事背景,首句“西秦北赵各称高”以方位对举勾勒战国格局,“各称高”三字点明秦赵争强的历史态势;次句“池上张筵列我曹”将镜头聚焦渑池宴席,“我曹”的代入式表述打破时空隔阂。后两句“何事君王亲击缶”暗用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典故,“相如有剑可吹毛”以夸张笔法写蔺相如佩剑之锋,在“君王击缶”的屈辱与“相如剑芒”的威慑间,揭示外交斗争中智慧胜于武力的历史启示。全诗语言犀利,史识超卓,在晚唐咏史诗中独具批判锋芒。

创作背景

《渑池》此诗创作于晚唐时期(约公元9世纪后期),汪遵作为寒门诗人,其咏史诗常借古讽今。诗中“吹毛剑”典出《碧血剑》“吹毛立断”,实指蔺相如的外交智慧如利剑般锋利;“君王击缶”事件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诗人借此暗讽晚唐君主在藩镇面前的软弱。与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的假设历史不同,汪诗更注重历史关节点的力量对比,这种将史学洞察诗化的写法,既受胡曾《咏史诗》影响,也反映晚唐士人对中央权威沦落的集体焦虑。

作者介绍

汪遵(生卒年不详),一作汪尊,又作江遵,皆误。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懿宗咸通七年(866)进土及第。与诗人胡曾同时,诗风亦相近似。其诗大多为怀古之作,尤善以绝句咏史。《唐才子传》称其“拔身单污,奋誉文苑。”《全唐诗》编为1卷,《全唐诗补编,续补逸》补诗2首。汪遵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临发崇让宅紫薇

〔唐代〕李商隐

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

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

桃绥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

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五代〕冯延巳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浪淘沙慢·晓阴重

〔宋代〕周邦彦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扶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消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病中书事

〔五代〕李煜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静居唯捣药, 门扃幽院只来禽。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听夜泉

〔唐代〕张籍

细泉深处落,夜久渐闻声。

独起出门听,欲寻当涧行。

还疑隔林远,复畏有风生。

月下长来此,无人亦到明。

妾薄命二首·其一

〔两汉〕曹植

携玉手喜同车,比上云阁飞除。

钓台蹇产清虚,池塘灵沼可娱。

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

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

上留田行

〔唐代〕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

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

借问谁家地,埋没蒿里茔。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举铭旌。

一鸟死,百鸟鸣。一兽走,百兽惊。

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

孤竹延陵,让国扬名。

高风缅邈,颓波激清。

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