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岭关书所见》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中,诗人以沉重悲愤的笔触,记述了蒙古军的豺虎暴行,骄横气焰;记述了家乡人民饱遭兵燹,颠沛流离。同时,也抒发了一种立志戍守河山的雄豪气概。全诗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诗格抑郁悲壮。
石岭关书所见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
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三月,诗人因故乡忻州(今山西忻州)被蒙古军攻陷,逃难阳曲(今山西阳曲),途经此关时作《石岭关书所见》该诗以记所见。
翻译注释
翻译
毡车沉重地“轧轧”作响,艰难地转过隘口的石槽。古关隘依然是巍巍雄峙,戍卒们默默地手执弓刀。
一队队虏骑狼突豕奔,满眼帘红尘地暗天昏,便服的行人仓惶逃难,急匆匆哪顾路小山高。
已死于战火的人们,又何须自嗟自叹,饱遭着豺虎的蹂躏,又该向何处奔逃?
挺立在青碧的云霄,仍有那三千丈峻岭,本只有巍巍的东山,永远是意气雄豪。
注释
(1)石岭关:在今山西阳曲东北,是忻州通往太原的军事要塞,历来是防止北敌南侵的门户。
(2)轧轧:车运行时,轮轴磨擦发出的响声。
(3)旃车:即毡车。车厢四周围着毡子以挡寒气的一种车子。旃,通“毡”。
(4)石槽:形容石岭关两山之间的深谷,形似水槽。
(5)故关:古老的关隘,指石岭关。
(6)犹复:还是。
(7)戍弓刀:即戍于弓刀,意思是被手执兵器的士卒守卫着。弓刀,泛指兵器。
(8)连营:兵营一个接着一个。
(9)突骑:精锐骁勇,可用来突击敌军的骑兵。突,急速地向前冲。
(10)红尘暗:弥漫的尘土,遮天蔽日。
(11)微服: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的服装。
(12)细路高:走山上的小路。指人们往深山峡谷里逃难。
(13)虫沙:借指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平民。据《抱朴子》等书说,周穆王南征时,三军都化为异物,君子变成了猿或鹤,小人则变成了虫或沙。
(14)休自叹:不必衰叹,死犹胜于生受折磨。
(15)厌逢豺虎:意思是饱遭如狼似虎的蒙古军的蹂躏驱赶。厌,饱,够,在这里有“(经受了)很多”的意思。豺虎,喻蒙古军队。
(16)安逃:逃往哪里。安,疑问代词,意为“哪里”。
(17)青云:青色的云,指高空。
(18)玉立:美好的姿态。
(19)元:同“原”。
(20)东山:指忻州东面的系舟山脉。暗含谢安弃隐东山,应聘领兵抗敌,自己也有报国杀敌的豪气。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州慢·寒水依痕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销肌雪。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
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祗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石门瀑布
一派从天下,曾经李白看。
千年流不尽,六月地长寒。
洒木跳微沫,冲崖作怒湍。
人言深碧处,常有老龙盘。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
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
嫋嫋秋风过,萋萋春草繁。
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
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罇。
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
俯濯石下潭,俯看条上猿。
早闻夕飚急,晚见朝日暾。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
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
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塘桥晚钓
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
钓鱼船好睡,宠辱不相随。
肯为爵禄重,白发犹羁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