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扬子江》是唐代诗人丁仙芝(一作孟浩然诗)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是诗人横渡长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首联直写江岸风光,明朗而空灵。中间两联承首句之“望”字而来,描写了舟行江中的所见之景。这四句诗对仗精工,远近相生,动静结合,声色参杂,极富立体感。尾联以秋声秋叶作结,点出诗人的秋愁,即乡愁。虽然诗中并未明写乡愁,但随着诗情的深入,这种乡愁自然而现,这也是诗人功力所至的表现。
渡扬子江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作者丁仙芝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登进士第,直至开元十八年(730)仍未授官,仕途偃蹇,后官仕余杭县(今属浙江)尉,该诗是作者被调任余杭县尉渡过长江时所作。
翻译注释
翻译
船行到江心的时候我抬头远望,只见两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辽阔的水面上。
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
海的尽头岸边上阴暗幽静,江面上来自北方的秋风吹起了阵阵的寒意。
枫叶掉落的淅沥声中,岸边送来了秋天的讯息。
注释
(1)桂楫中流:桂楫(jí):桂木做成的船桨,这里指代船。中流:江中。
(2)空波:空明浩瀚的水波。
(3)开扬子驿:开:显现。扬子驿:扬子津旁边的驿站,为沟通长江南北的要津。
(4)润州:唐代州名,故址在今镇江市。
(5)海尽边阴:海尽:长江尽处则达于海,指江水入海之处。边阴:边地的云气。
(6)江寒朔吹:江寒:江上寒意袭人。朔吹:北风。
(7)更闻:更(gèng):又。闻:听到,听见。
(8)淅沥度:淅(xī)沥(lì):拟声词,这里指落叶声。度:度过,此处指传送。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孟浩然的诗
相关推荐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渡江大风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
缆系地无所,鼍鸣窗有声。
金焦知客至,出郭相远迎。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黄河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黄河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渡黄河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渡汉江
东流既弥弥,南纪信滔滔。
水击沉碑岸,波骇弄珠皋。
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
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飞毛。
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