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与义所写,在这首诗里,诗人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自己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诗人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牡丹》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但心系魏阙,对国事非常关心。陈与义是洛阳人,洛阳以牡丹闻名天下,因此他见到眼前牡丹盛开,勾起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写下了《牡丹》这首传布人口的佳作。
翻译注释
翻译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注释
(1)一自:自从。
(2)胡尘:指金兵。
(3)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4)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5)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6)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7)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陈与义的诗
相关推荐
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诗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牡丹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
牡丹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牡丹亭记题词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栏杆。
牡丹
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牡丹·其一
百宝阑干护晓寒,沉香亭畔若为看。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牡丹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蹋翠裀。
天上有香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废天公万斛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