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鬼易

〔先秦〕韩非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

曰:“犬马最难。”

曰:“孰易者?”

曰:“鬼魅最易。”

曰:“何为?”

曰:“夫犬马,人所共知也,旦暮见之,不易类,故难;鬼魅无形也,人皆未之见,故易也。”

作品简介

《画鬼易》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一则寓言,通过画家与齐王的对话,揭示“务实难而虚妄易”的深刻道理。画家直言犬马难画,因其为日常所见,稍有偏差即被察觉;而鬼魅无形,可随意虚构,故易成。韩非借此讽刺当时学者空谈虚理(如鬼神之说)却避实就虚的风气,强调法治应立足实际。全文语言简洁,逻辑犀利,是先秦寓言的典范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有个给齐王作画的门客。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

门客说:“画狗和马最困难。”

(齐王)说:“画什么最容易?”

(门客)说:“画鬼怪最容易。”

(齐王)说:“为什么呢?”

(门客)说:“因为狗和马人人都知道,每天都能看到,不容易画得像,所以显得难;鬼怪没有固定形态,人们都没有看过它们,所以很容易。”

注释

(1)孰:什么。

(2)鬼魅:鬼怪,即魅:“(妖)怪”。

(3)何为:宾语前置,即“为何”,为什么。

(4)夫: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5)旦暮:早晚。

(6)类:画得像。

(7)之见:宾语前置,即“见之”,见到它们。

(8)故:所以。

(9)易:容易。

全文拼音版

huàguǐ
yǒuwèiwánghuàzhěwángwènyuēhuàshúzuìnánzhě
yuēquǎnzuìnán
yuēshúzhě
yuēguǐmèizuì
yuēwèi
yuēquǎnrénsuǒgòngzhīdànjiànzhīlèinánguǐmèixíngrénjiēwèizhījiàn

作者介绍

韩非肖像

韩非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贵族,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与李斯同师从荀子。他总结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法家学说,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理论,主张君主专制、严刑峻法,以强化中央集权。其文风犀利,善用寓言(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著作《韩非子》55篇是先秦法家经典。因遭李斯嫉妒,被诬陷死于秦国狱中,但其思想为秦统一后所采用,影响中国两千余年帝制统治。

韩非的诗

相关推荐

书戴嵩画牛

〔宋代〕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刻舟求剑

〔先秦〕吕不韦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破瓮救友

〔宋代〕司马光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小儿不畏虎

〔宋代〕苏轼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鹬蚌相争

〔两汉〕刘向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郑人买履

〔先秦〕韩非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穿井得一人

〔先秦〕吕不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滥竽充数

〔先秦〕韩非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自相矛盾

〔先秦〕韩非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孔融让梨

〔南北朝〕范晔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