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定襄侯楚越衫诗》是南北朝诗人江伯瑶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女子视角展开,通过“箧笥中的衣衫”这一意象,抒发了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与物是人非的哀伤。前两句“裁缝在箧笥,薰鬓带余香”以衣物余香暗喻往日温情;后两句“开看不忍著,一见泪千行”直写睹物思人的悲恸,语言极简却情感浓烈,展现了南北朝诗歌含蓄婉转、以物寄情的典型风格。
和定襄侯楚越衫诗
裁缝在箧笥,薰鬓带余香。
开看不忍著,一见泪千行。
作品简介
翻译注释
翻译
精心缝制的衣裳收在箱子里,衣裳上还带着熏染发鬓的余香。
打开箱子看到了衣裳却不忍心穿在身上,一看见它便泪流千行。
注释
(1)箧笥:箱子。
(2)开看不忍著:傅刚《校笺》:“徐本、郑本此句作‘开著不忍看’。”著:穿上。
(3)泪:赵氏覆宋本作“落”。
全文拼音版
和定襄侯楚越衫诗
裁缝在箧笥,薰鬓带余香。
开看不忍著,一见泪千行。
作者介绍
江伯瑶(?—1138),宋泉州晋江人,字少明。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累官给事中,帅福州。建州土人迫州城,常谕以祸福,遂遁去。钦宗靖康中,州卒骄横,欢噪牙门,常迹得其尤黠者,因事置诸法,士始识纪律。后奉祠归,晚年益薄荣利。有文集。
相关推荐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一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遥遥。
和项王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五
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三
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缁尘染素衣。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梅溪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
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和朱使欣道峡似巫山之作
江如晓天净,石似暮霞张。
征帆一流览,宛若巫山阳。
楚客思归路,秦人谪异乡。
猿鸣孤月夜,再使泪沾裳。
和豫章公黄梅二首·其二
色轻花更艳,体弱香自永。
玉质金作裳,山明风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