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德舞

〔唐代〕白居易

美拨乱,陈王业也

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

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剪须烧药赐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作品简介

《七德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的叙事史诗,咏叙了李世民创建唐王朝的经过和他即位后所推行的许多善政。全诗语言浅近,明白如话。

创作背景

《七德舞》这首乐府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白居易任左拾遗期间。这首诗是新乐府运动的产物,旨在歌颂唐太宗李世民艰苦创业的故事。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太宗为秦王时,军中就有《秦王破阵乐》,主要内容是歌颂太宗(当时为秦王)英勇善战的事迹。至贞观七年,唐太宗亲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正式更名为《七德舞》。

翻译注释

翻译

七德舞,七德歌,从武德年间传至元和。

元和年间的小臣白居易,听歌看舞了解乐曲的含意,乐曲终了,向各位陈述此事。

太宗十八岁便开始打天下举义兵,以他的神武英才,持白旄黄钺攻取两京。

生擒王世充杀死窦建德,四海平清。二十四岁统一天下,丰功伟业成。

二十九岁登基为帝,三十五岁时国家强盛、太平。

平定乱世,建立大业为什么如此神速?原因便是他能够与人推心置腹。

安葬阵亡将士遗骸,官府散帛将零星遗骸收。饥贫被变卖的老百姓子女,太宗帮忙用重金回赎。

良臣魏徵及张公谨去世,太宗亲自治丧为之痛哭。

放大量的宫女出宫,让她们自由婚配。四百囚犯尽数归来无一私逃,得特赦。

太宗剪自己的胡须烧药为功臣,大将李绩感激涕零报之以身。

太宗帮忙吮血治箭伤安抚将士,大将军李思摩感动高呼要求效死。

太宗不仅善战而且善于利用天时,用真心来感动人,使人心回归。

迄今已经有一百九十年,朝廷,国民都还载歌载舞的纪念。

歌七德,舞七德,圣主的言行,应是后世无穷的典范。

哪里只是为了夸耀神武,哪里只是为了夸耀文德!

太宗传下此歌此舞的用意,是为了向子孙后代讲述开国与治国安邦的艰难备至! .

注释

(1)旄:一种旗帜,用牦牛尾做成系于旗之竿首。

(2)钺: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

(3)擒充戮窦四海清:“充”指王世充。“窦”指窦建德。

(4)亡卒遗骸散帛收:贞观初年,唐太宗下令收埋战乱中所有战死者的遗骸,祭祀后安葬;因为不忍有零落未葬的,后来又追加了一条命令,凡是收葬无主尸骸的人,官府给予布帛答谢。

(5)饥人卖子分金赎:贞观二年(627),国家刚刚安定不久,就发生了大饥荒,民间发生了父母因饥饿卖子女的事情;太宗下令尽出御府金帛,赎回被卖的子女,还给他们的父母。

(6)魏徵梦见子夜泣:大臣魏徵病危,太宗担忧其病情,半夜做梦,梦见魏徵来辞别,于是惊醒,忍不住哭泣。这一天晚上,魏徵果然去世了,太宗亲自为其题写碑文道:“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失贤臣于觉后!”

(7)张谨哀闻辰日哭:另一位贤臣张公谨去世,太宗亲自治丧,悲不自禁,有司慌忙奏道:“日在辰,阴阳所忌,不可哭。”太宗却道:“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情发于中,安知辰日?”说完痛哭。

(8)怨女三千放出宫:太宗对他的侍臣说:“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今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

(9)死囚四百来归狱:太宗还深怕产生冤狱,常常亲自过问案件。贞观六年,太宗亲自理狱,最后确定有近四百名犯人该处死刑。但是太宗起了恻隐之心,放他们回乡归家,要他们再来执行死刑。次年秋,四百囚犯尽数归来,无一私逃,太宗于是下令特赦他们。

(10)剪须烧药赐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太宗早年亲自征战,与将领们恩义深重。大将李绩(ji)卧病久治不愈,医生说要龙须烧灰配药,太宗便亲剪髯须,李绩服药后病情好转,感动呜咽,要求杀身以报。

(11)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将军李思摩中了箭,太宗怕他中毒,帮他吮血,李思摩裹好伤口便奋臂高呼,要求效死。

全文拼音版

chuánzhìyuán
yuánxiǎochénbáiguāntīngzhīzhōngshǒuchénshì
tàizōngshíbīngbáimáohuángyuèdìngliǎngjīng
qínchōngdòuhǎiqīngèrshíyǒugōngchéng
èrshíyǒujiǔwèisānshíyǒuzhìtàipíng
gōngchéngdìngshénzàituīxīnzhìrén
wángháisànshōurénmàizifēnjīnshú
wèizhēngmèngjiànzizhāngjǐnāiwénchén
yuànsānqiānfàngchūgōngqiúbǎiláiguī
jiǎnshāoyàogōngchényànshāshēn
hánxuèshǔnchuàngzhànshìfènxiào
zhīshànzhànshànchéngshíxīngǎnrénrénxīnguī
ěrláibǎijiǔshízàitiānxiàzhìjīnzhī
shèngrényǒuzuòchuí
耀yàoshénkuāshèngwén
tàizōngzàichénwángwángjiānnánshìzisūn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其诗通俗晓畅,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传诵。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与元稹并称"元白",诗作流传极广,甚至远播海外,对后世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诗

相关推荐

七哀诗三首·其一

〔两汉〕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近代〕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七哀诗三首·其三

〔两汉〕王粲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七夕

〔唐代〕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代〕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律·咏贾谊

〔近代〕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近代〕毛泽东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七夕

〔宋代〕范镇

翠幕瑶梯百尺楼,楼前星斗自悠悠。

天家仙会能多少,未到平明已别愁。

七夕

〔唐代〕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