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五绝·其三

〔宋代〕苏轼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作品简介

《山村五绝·其三》是苏轼田园组诗中批判性最强烈的一首。此诗通过一位七十老翁的自述,揭露了新政下的民生疾苦:前两句以"春山笋蕨甜"反衬老翁的"惭愧",暗示贫苦老人只能靠野菜充饥;后两句用《论语》"闻韶忘味"典故作对比,尖锐指出百姓"三月无盐"的残酷现实。全诗在平淡叙述中蕴含强烈讽刺,将田园诗转化为政治讽喻诗,展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春,苏轼巡行属县,于新城道中经山村,赋此五绝。作为一个地方官,苏轼亲眼看到“新法”为害乡村,看到王安石所深爱的农民们并没有从他的“新法”中受利,如实地写在诗中。

翻译注释

翻译

如今人们生活困顿,七十岁的老人还腰插镰刀去山里割竹笋和蕨菜充饥。

人们不是因为听韶乐忘了饭菜的滋味,而是山中百姓无盐下锅。

注释

(1)韶:古代的音乐。

全文拼音版

shāncūnjué··sān
lǎowēngshíyāoliáncánkuìchūnshānsǔnjuétián
shìwényùnjiěwàngwèiěrláisānyuèshíyán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山行即事

〔宋代〕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山居示灵澈上人

〔唐代〕皎然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山村五绝

〔宋代〕苏轼

【其一】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其二】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其三】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其四】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其五】

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

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

山市

〔清代〕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