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先秦〕老子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翻译注释

翻译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注释

(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3)溪:沟溪。

(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5)式:楷模、范式。

(6)忒:过失、差错。

(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8)荣:荣誉,宠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11)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12)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13)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14)大智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全文拼音版

dàojīngèrshízhāng
zhīxióngshǒuwèitiānxiàwèitiānxiàchángchángguīyīngérzhīróngshǒuwèitiānxiàwèitiānxiàchángnǎichángnǎiguīzhībáishǒuhēiwèitiānxiàshìwèitiānxiàshìchángchángguīsànwèishèngrényòngzhīwèiguānzhǎngzhì

作者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的诗

相关推荐

道德经·第一章

〔先秦〕老子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先秦〕老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二十章)

〔先秦〕老子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吨吨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先秦〕老子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先秦〕老子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先秦〕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先秦〕老子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先秦〕老子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