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蝉》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与友人唱和之作《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的第三首诗。这首诗借物喻人,极言秋蝉之高洁脱俗的同时,表明自己既非求利、也非自怜的情操,突显坚守道义、不惧危难的品质,也暗流讽世之意。此诗词句甚工,笔触细腻,然艺术手法较为单一。
秋蝉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
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
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
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秋蝉》这首诗大致作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当时诗人刚返回家乡兖州,适应了闲居的状态,故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大多轻快积极。骆宾王返回兖州,在忙乱完家事和应酬之后,决定利用闲暇,尽情邀游,以满足自己因仕途羁旅而长期受到压制的乐山好水、诗酒啸聚的心愿。因而经常和当地诗友一起漫游,还多次外出和散布各地的诗友聚会,两年时间里,足迹几乎遍及鲁地。毛司马是骆宾王早年游学时结交的好友,是年酷暑消退,秋风初起,骆宾王就来到淄州和他相聚。这首诗即是与毛司马唱和分咏秋风、秋云、秋蝉、秋露、秋月、秋水、秋萤、秋菊和秋雁的组诗《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中的第三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眼看已到了九月秋暮,且找一根树枝暂时安身。
隐蔽于榆叶并非为了进谏楚庄王,在柳枝上欢噪有异于潘安的悲蝉。
分化形象妆饰美女鬓发,雕镂成景纹装饰巍巍高冠。
自己怜惜要断灭的蝉影,寒林到晚上又增加新寒。
注释
(1)九秋:谓秋季,因秋季有九十天,故称。
(2)隐榆:《韩诗外传》载,春秋时,楚庄王欲伐晋,孙叔敖以榆树上的蝉为螳螂食,螳螂食蝉时,又有黄雀欲食螳螂,黄雀将吃螳螂时,又有少年欲用弹弓射黄雀。说明前贪须防后害。
(3)潘:指潘岳,字安仁,省称潘安,晋代的美男子,潘岳《秋兴赋》:“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
(4)薄鬓:魏文帝宫人有莫琼树,乃制蝉鬓,缥眇如蝉翼,故称。
(5)危冠:高冠。一说指武冠,武官戴,以蝉形为纹饰。《续汉书·舆服志》:“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骆宾王的诗
相关推荐
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秋日酬王昭仪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隗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秋雨夜眠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
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
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
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
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
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
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秋夜闻笛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秋日三首·其二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秋日三首·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秋意
庭前梧叶雨晴后,江上荻花风起时。
凉透书窗人未觉,葛衣竹簟已先知。
秋晚思梁益旧游三首·其二
忆昔西行万里余,长亭夜夜梦归吴。
如今历尽风波恶,飞栈连云是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