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酒爱屐》是一则唐代寓言,通过猩猩因贪恋酒与木屐而被捕获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中"明知故犯"的弱点。猩猩虽能识破人类陷阱("知里人设张"),甚至能道出设局者祖先姓名,却仍经不住诱惑,从试探到沉溺,最终因放纵欲望而自投罗网。全文以简练生动的笔法,将动物行为拟人化,借以讽刺世人常因贪欲而丧失理智的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警世意义。
喜酒爱屐
猩猩在山谷行,常有数百为群。里人以酒并糟设于路侧;又爱著屐,里人织草为屐,更相连接。
猩猩见酒及屐,知里人设张,则知张者祖先姓字,乃呼名骂云:“奴欲张我,舍尔而去!”
复自再三。相谓曰:“试共尝酒。”
及饮其味,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为人之所擒,皆获辄无遗者。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喜酒爱屐》此寓言出自唐代笔记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性弱点的深刻观察。唐代佛教思想盛行,此类故事往往带有"戒贪"的教化目的。文中猩猩"能言善辩"的形象可能源自《华阳国志》等古籍记载,通过"明知陷阱却仍中计"的情节设计,既展现了欲望的强大力量,也暗示了理性在欲望面前的脆弱性,体现了唐代寓言文学"以物喻人"的典型特征。
翻译注释
翻译
猩猩在山谷中出没行走,常都是几百只一群。(他们喜欢喝酒)村里人就把酒和酒糟放在路边。猩猩又喜欢穿木屐,村里人就编了不少草鞋,并用绳子勾连起来,也放在路旁。
猩猩一见摆着的鞋和酒,就知道这是村里人设置的机关,猩猩还知道设置机关的人的长辈的名字,便指明道姓的骂到道:“你们这些家伙,想诱捕我们吗?我将放弃这些东西离开。”
这样持续了许多次后,猩猩们便相互商议说:“咱们试着品尝一点酒。”
等到尝到味道,并很快就醉了,于是就取鞋子穿,终于被这些村里人抓住了,并且全部被抓了,没有一个漏网逃脱者。
注释
(1)糟:酒糟。
(2)著:穿。
(3)屐:木底有齿的鞋子。
(4)设张:设置诱捕的机关。设:设置。
(5)奴:奴仆,混蛋,骂人语。
(6)逮:直到。
(7)辄:就。
(8)遗者:漏网逃脱者。
全文拼音版
相关推荐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画鬼易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
曰:“犬马最难。”
曰:“孰易者?”
曰:“鬼魅最易。”
曰:“何为?”
曰:“夫犬马,人所共知也,旦暮见之,不易类,故难;鬼魅无形也,人皆未之见,故易也。”
孔融让梨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鲁国之法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