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雨·其一

〔宋代〕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作品简介

《寒食雨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写淫雨、海棠之景,把思想情感形象化,以抒发贬徒身世之情。第二首诗除展现宋代寒食的节令风俗外,更将寒食节雨、寒食节独特的文化意象和人文精神,与东坡的身世遭遇紧密结合。这两首诗反映作者谪居黄州时痛苦、压抑甚至是绝望的心理状态,表达了他的人生中现实与理想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此为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阴雨连绵、萧瑟如秋的景象,写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华似水的心情。诗人对海棠情有独钟,并多次在诗中借以自喻,其《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说:“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且对自己与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运,发出深深叹息。这首诗后段对海棠花谢的叹惋,也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他对横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绝妙比喻,正是对自己横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命运的借喻。

翻译注释

翻译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

年年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

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燕支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

造物主把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

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注释

(1)寒食:旧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2)燕支雪:指海棠花瓣。

(3)何殊:何异。

全文拼音版

hánshí··
láihuángzhōuguòsānhánshí
niánniánchūnchūnróng
jīnniányòuliǎngyuèqiūxiāo
wénhǎitánghuāyànzhīxuě
ànzhōngtōubànzhēnyǒu
shūbìngshǎoniánbìngtóubái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寒夜

〔宋代〕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食寄郑起侍郎

〔宋代〕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寒松赋

〔唐代〕李绅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薄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

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

若乃确乎不拔,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寒食清明二首·其一

〔宋代〕刘克庄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蹊野径有梨花。

一尊径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寒雨朝行视园树

〔唐代〕杜甫

柴门杂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

江上今朝寒雨歇,篱中秀色画屏纡。

桃蹊李径年虽故,栀子红椒艳复殊。

锁石藤稍元自落,倚天松骨见来枯。

林香出实垂将尽,叶蒂辞枝不重苏。

爱日恩光蒙借贷,清霜杀气得忧虞。

衰颜更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散骑未知云阁处,啼猿僻在楚山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