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

〔先秦〕李斯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作品简介

《峄山碑》即《秦峄山碑》的简称,《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原石为北魏太武帝推毁,存本文宝言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

翻译注释

翻译

大秦先祖建国,在那辉煌昔日,子孙世袭称王。

讨伐叛乱逆贼,威名震动四边,武力直达远方。

犬戎敢不遵奉,历时数十年间,扫灭六国豪强。

登基二十六年,上天授我尊号,孝道明显昭彰。

大业既已成就,于是施恩天下,亲自巡幸四方。

登于峄山之巅,群臣竞相跟从,沐浴天恩荣光。

追忆战国乱世,各国分土建邦,灾祸从此释放。

攻战无止无休,鲜血浸染荒郊,一如远古蛮荒。

华夏虽无万世,圣明五帝三皇,谁可疗此恶疮?

唯我大秦始皇,天下定于一邦,再无战祸创伤。

消灭灾荒祸害,百姓安康宁定,福泽久远绵长。

群臣称颂不尽,刻于峄山石上,功业永传万方。

注释

(1)其于久远也:“其”通“期”。

全文拼音版

shānbēi
huángguówéichūzàishìchēngwáng
tǎoluànwēidòngzhífāng
shùchénfèngzhàojīngshíjiǔmièliùbàoqiáng
廿niànyǒuliùniánshàngjiàngāohàoxiàodàoxiǎnmíng
xiàntàichéngnǎijiàngzhuānhuìqīnxúnyuǎnfāng
dēngshānqúnchéncóngzhěxiányōuzhǎng
zhuīniànluànshìfēnjiànbāngkāizhēng
gōngzhànzuòliúxuètàishǐ
shìwànshùtuónéngjìnzhǐ
nǎijīnhuángjiātiānxiàbīng
zāihàimièchúqiánshǒukāngdìngzhǎngjiǔ
qúnchénsònglüèshízhejīng
huángyuējīnshíjǐnshǐhuángsuǒwèijīnhàoérjīnshíchēngshǐhuángjiǔyuǎnhòuwèizhīzhěchēngchénggōngshèngchéngxiāngchénchénshǐchénmèiyánchénqǐngzhàoshūjīnshíyīnmíngbáichénmèiqǐngzhìyuē

作者介绍

李斯(前284—208),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师从荀子,后入秦为官,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主张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官至丞相。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后遭赵高忌惮,被诬谋反,腰斩于咸阳,夷三族。他是小篆的整理推广者,代表作《谏逐客书》是古代政论散文的名篇。

相关推荐

归园田居·其六

〔魏晋〕陶渊明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满庭芳·看岳王传

〔元代〕周德清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

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登黄鹤矶

〔南北朝〕鲍照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

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摸鱼儿·海棠

〔宋代〕刘克庄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飞仙,石湖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赠李儋

〔唐代〕韦应物

丝桐本异质,音响合自然。

吾观造化意,二物相因缘。

误触龙凤啸,静闻寒夜泉。

心神自安宅,烦虑顿可捐。

何因知久要,丝白漆亦坚。

李卓吾先生遗言

〔明代〕李贽

春来多病,急欲辞世。幸于此辞,落在好朋友之手。此最难事,此余最幸事,尔等不可不知重也。

倘一旦死,急择城外高阜,向南开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后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虽马诚老能为厚终之具,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语。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之坑。

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一白布中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布廿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出,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于圹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主人矣。既安了体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横阁其上。阁了,仍用芦席五张铺于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筑实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为卓吾子之魄也。周围栽以树木,墓前立一石碑,题曰:“李卓吾先生之墓。”字四尺大,可托焦漪园书之,想彼亦必无吝。

尔等欲守者,须是实心要守。果是实心要守,马爷决有以处尔等,不必尔等惊疑。若实与余不相干,可听其自去。我生时不着亲人相随,没后亦不待亲人看守,此理易明。

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二月初五日,卓吾遗言。幸听之!幸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