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秋思·其三

〔清代〕黄景仁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作品简介

《都门秋思四首·其三》是清代诗人黄景仁的诗作,此诗景中寓意,景中含情,意蕴丰富,感情真切。首句“五剧车声隐若雷”,既写出了都市繁华,权贵声势,又反衬了诗人的穷愁潦倒,再接以“北邙惟见冢千难”,景象又转为冷落凄凉,符合秋日气氛和情调。颔联的夕阳残照,大有人生迟暮、时不待我的惆怅与惶惧。“山色将秋”,环绕一片衰飒之气,透露时代氛围。颈联的修竹、白杨,都显出清冷与萧瑟,与诗人的心情相契合。尾联的九月“风声”,阵阵劲吹,令人寒栗,令人难以忍受,甚至要发出呼号与诅咒了。何况衣裳毫无着落,尚未剪裁呢。情绪愈演愈烈,悲不自胜。它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创作背景

黄景仁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入京,虽赴召试,取二等,充武英殿书签官,与家人暂得团聚,但“以家室累大困”,家人亦深受连累,“差免作流民”,家境日益困顿,心情极为悲苦。这组诗当作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当时作者收入不足以供衣食之需,深感居大不易,有感而作此组诗。

翻译注释

翻译

道路上达官贵人的车轮滚动之声犹如隆隆雷声,一眼望去北邙山上荒坟满布。

渐渐沉落的夕阳好像规劝客居异乡的游子珍惜时光赶快登楼远眺,放眼望去,只见秋光暮色围绕城郭而来。

流落异乡的我太过贫寒又无依无靠,愁思太多想买些白杨栽种,让它在秋风中的萧萧声来代替我不断诉愁吧。

深秋时节全家人都在萧瑟的秋风中颤栗;九月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但因家境贫困,御寒的衣服还无法准备。

注释

(1)五剧:道路纵横、四通八达的地方,指京城繁华 的街道。卢照邻《长安古意》:“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2)隐:盛大,形容声音宏大。

(3)北邙:在河南洛阳东北,汉魏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古代诗文常以北邙泛指墓地。

(4)冢:坟慕。

(5)千:言其数量银多。

(6)寒甚: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自己的孤独愁苦超过杜甫诗中的佳人。这足采用 “加一倍”写法,使诗意推进一层,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自力度。

(7)白杨:一个传统意象,源于《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北郭墓。白杨何萧萧,松柏灾广路。…‘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白杨是一种肃杀悲凉景物,它萧萧作响,悲声呜咽,用以引起游子的憨苦情怀和思乡意忠。诗人故意要于居处多种白杨,意在强化并强调他的忧思愁情。

全文拼音版

dōuménqiū··sān
chēshēngyǐnruòléiběimángwéijiànzhǒngqiānduī
yángquàndēnglóushānjiāngqiūràoguōlái
hánshéngèngxiūzhúchóuduōmǎibáiyángzāi
quánjiādōuzàifēngshēngjiǔyuèshangwèijiǎncái

作者介绍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

黄景仁的诗

相关推荐

都门秋思·其一

〔清代〕黄景仁

楼观云开倚碧空,上阳日落半城红。

新声北里回车远,爽气西山拄笏通。

闷倚宫墙拈短笛,闲经坊曲避豪骢。

帝京欲赋惭才思,自掩萧斋着恼公。

都门秋思·其四

〔清代〕黄景仁

侧身人海叹栖迟,浪说文章擅色丝。

倦客马卿谁买赋,诸生何武漫称诗。

一梳霜冷慈亲发,半甑尘凝病妇炊。

为语遶枝乌鹊道,天寒休傍最高枝。

都门秋思·其二

〔清代〕黄景仁

四年书剑滞燕京,更值秋来百感并。

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

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寻驺卒话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