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二十首·其十六

〔魏晋〕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爱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行年渐至四十岁,长久隐居无所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最终抱定固穷节,饱受饥饿与寒冷。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破旧茅屋风凄厉,荒草掩没前院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披衣坐守漫长夜,盼望晨鸡叫天明。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没有知音在身边,向谁倾诉我衷情。

注释

(1)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

(2)游好:游心,爱好。

(3)六经:六种儒家经典,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古代的经籍。

(4)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时光流逝。

(5)向:接近。

(6)不惑:指四十岁。

(7)淹留:久留,指隐退无成:指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就。

(8)竟:最终。

(9)抱:持,坚持。

(10)固穷节:穷困时固守节操,意即宁可穷困而不改其志。

(11)饱:饱经,饱受。

(12)更:经历。

(13)弊庐:破旧的房屋。

(14)交:接。

(15)悲风:凄厉的风。

(16)没:掩没,覆盖。

(17)庭:庭院。

(18)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表现寒夜饥寒交迫的窘状,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所说“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之意。

(19)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陶渊明在这里是以张仲蔚自比,但是慨叹陶渊明却没有刘龚那样的知音。

(20)翳:遮蔽,隐没。此处有“郁闷”之意。

饮酒二十首·其十六拼音版

yǐnjiǔèrshíshǒu··shíliù
shàoniánhǎnrénshìyóuhàozàiliùjīng
xíngxíngxiànghuòyānliúsuìchéng
jìngbàoqióngjiéhánbǎosuǒgēng
jiāobēifēnghuāngcǎoqiántíng
shǒuchángchénkěnmíng
mènggōngzàizhōngqíng

作品简介

《饮酒二十首·其十六》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中的一首自述诗。此诗以“少年”与“不惑”之年对比,回溯人生历程:少年痴心儒家经典(六经),中年却困顿无成;“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直写贫寒境遇,而“抱固穷节”彰显坚守清贫之志。末句借东汉高士孟公(刘龚)之典,叹世无知音,真情隐没。全诗以朴拙语言抒写安贫乐道之怀,在自嘲中透出孤傲,是陶渊明田园诗风中深含儒家固穷精神的代表作。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辞赋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其诗风清新自然,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酒》等,展现了对自由、淳朴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成为中国文化中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饮酒二十首·其一

〔魏晋〕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二十首·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二十首·其十

〔魏晋〕陶渊明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饮酒二十首·其三

〔魏晋〕陶渊明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