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陆务观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其一

〔宋代〕范成大

宝马天街路,烟篷海浦心。

非关爱京口,自是忆山阴。

高兴余飞动,孤忠有照临。

浮云付舒卷,知子道根深。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宝马天街路,烟篷海浦心。

人骑宝马走在天街大路,心随小舟驶向湖水迷濛。

非关爱京口,自是忆山阴。

并非不爱京口山川美,家乡时时浮现脑海中。

高兴余飞动,孤忠有照临。

君情志高远而壮采飞动,自有皇天明察你的孤忠。

浮云付舒卷,知子道根深。

世事如浮云,任其变幻无穷,你道根深厚,定能应付从容。

注释

(1)天街:都城的街道。

(2)烟篷:烟中船帆,指船。

(3)海浦:原意为通海之口,此处泛指三江五湖。

(4)京口:镇江。

(5)山阴:诗人的家乡。陆游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6)高兴:形容情志高远。

(7)孤忠:得不到理解的忠诚。

(8)照临:指上天(兼指皇帝)照察。

(9)浮云:喻身外之事,如功名富贵、进退荣辱等。

(10)舒卷:展开卷起,谓变幻无穷。

(11)道根:修道人的根基。

送陆务观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其一拼音版

sòngguānbiānxiūjiānzhènjiāngjùnguīhuìdàiquē··
bǎotiānjiēyānpénghǎixīn
fēiguānàijīngkǒushìshānyīn
gāoxìngfēidòngzhōngyǒuzhàolín
yúnshūjuǎnzhīdàogēnshēn

作品简介

《送陆务观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其一》是宋代诗人范成大为送别陆游(字务观)所作的一组赠别诗中的首篇。此诗以精微的意象对照开篇,“宝马天街路”与“烟篷海浦心”构成朝堂荣华与江湖烟波的张力,暗喻陆游人生轨迹的转变。颔联“非关爱京口,自是忆山阴”直指友人归乡的本心,将地理位移升华为精神回归;颈联“高兴余飞动”赞其诗情不辍,“孤忠有照临”颂其志节不改,在劝慰中蕴含深切理解;尾联“浮云付舒卷”化用《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道根深”作结,在宦海浮沉中锚定精神根基。全诗语言凝练,情谊深挚,展现南宋中兴诗人间的心灵共鸣。

创作背景

《送陆务观编修监镇江郡归会稽待阙·其一》此诗作于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冬,时陆游因谏劝光宗勤政被贬,出监镇江府军资库,返会稽待阙。范成大时居苏州石湖,闻讯作诗相慰。诗中“京口”即镇江,“山阴”为陆游故乡,点明其“骑驴入剑门”后的又一次仕途挫折。“孤忠照临”既指陆游《剑南诗稿》中屡见的忠愤情怀,也可能暗合当时“庆元党禁”前夕的政治气候——次年朱熹即遭贬黜。这种在个人际遇中折射时代风云的赠别诗,成为研究南宋党争与文人交往的重要文献。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题材广泛,田园诗清新自然,如《四时田园杂兴》展现农家生活;爱国诗慷慨沉郁,如《州桥》暗含故国之思。官至参知政事,晚年退居石湖。诗风平易晓畅而意蕴深厚,兼具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对后世影响深远。范成大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送魏万之京

〔唐代〕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孔徵士

〔唐代〕皇甫曾

谷口山多处,君归不可寻。

家贫青史在,身老白云深。

扫雪开松径,疏泉过竹林。

馀生负丘壑,相送亦何心。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唐代〕李白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

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

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

战夫若熊虎,破敌有馀闲。

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

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

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唐代〕李白

吾祖吹橐籥,天人信森罗。

归根复太素,群动熙元和。

炎炎四真人,摛辩若涛波。

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

夫子闻洛诵,夸才才固多。

为金好踊跃,久客方蹉跎。

道可束卖之,五宝溢山河。

劝君还嵩丘,开酌盼庭柯。

三花如未落,乘兴一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