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曹操的四言乐府诗,以雄浑笔触展现大海吞吐日月的壮景。前六句"临碣观海"的实景描写,从水势、山岛、草木到风浪,层层推进;"日月星汉"四句的瑰丽想象,将自然伟力升华为宇宙精神的象征。全诗以"观-澹-峙-生-涌-行-出"为动态序列,语言质朴而气势磅礴,开创"建安风骨"的慷慨诗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观沧海》此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碣石山(今辽宁绥中或河北昌黎)观海之举,既受秦始皇《碣石门辞》影响,又寄寓其"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诗中"星汉"意象直接影响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今山海关景区立有"魏武观海"大型浮雕。
翻译注释
翻译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注释
(1)临:到达,登上。
(2)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7)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8)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天河。
(1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意为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幸:庆幸。甚:非常。至:极点。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曹操的诗
相关推荐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