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平澹然判官

〔唐代〕王维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作品简介

《送平澹然判官》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送友人出塞的情景。前六句刻画描摹了出塞途中的艰苦以及边塞地区的偏远苦寒,最后写平澹然判官的守边职责,显示了平判官的磊落壮怀。全诗风格悲壮,形象生动。

创作背景

《送平澹然判官》这首诗中的平澹然判官大约曾是一位文臣,但有为平定边关作贡献的志向。此时他初次出赴边塞,王维作此诗以送别。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翻译注释

翻译

不认得边塞的道路,您刚刚跟从像班超那样的将军出征。

边疆带沙的黄云隔断了中原的春色,军中画角的声音唤起了边将的忧愁。

瀚海要走一年多才到,交河水远远地流出塞外。

您要让那些外国的臣使,知道当年匈奴用月氏王头骨饮酒的暴行。

注释

(1)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教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因位于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后来也用来泛指远方边关。

(2)定远侯:东汉班超的封号。班超早年家贫,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来投笔从戎,奉使西域,在三十一年间,使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和汉朝保持贡属或和平关系,极大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3)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画角。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

(4)瀚海:唐朝设立瀚海都督府,唐朝管理回纥诸族的羁縻都督府在今蒙古国境内。

(5)到:一作“别”。

(6)交河:最早是西域“车师前国”的都城,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唐朝安西都护府最早设在交河故城,位于今吐鲁番市以西。14世纪窝阔台的后裔等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高昌、交河。由于窝阔台后裔受中东伊斯兰教影响皈依伊斯兰教,他们在攻克交河后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

(7)知:一作“只”。

(8)月氏头:冒顿即位为单于后,于公元前174年前后,派右贤王领兵西征,再次击败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制成饮器,迫使月氏西迁。月氏,亦作“月支”,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其族先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文帝时遭匈奴攻击,西迁塞种故地(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今祁连山),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全文拼音版

sòngpíngdànránpànguān
shíyángguānxīncóngdìngyuǎnhóu
huángyúnduànchūnhuàjiǎobiānchóu
hànhǎijīngniándàojiāochūsàiliú
lìngwàiguó使shǐzhīyǐnyuèzhītóu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著名诗人、画家,被誉为“诗佛”。祖籍山西祁县,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清新空灵,融禅意于自然,如《山居秋暝》《鹿柴》等。精通音律,擅画水墨,开创“文人画”传统,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隐居辋川,半官半隐,将诗、画、禅融为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维的诗

相关推荐

送别

〔唐代〕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唐代〕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唐代〕岑参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