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代〕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注释

(1)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2)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3)涧:山间流水的沟。

(4)束:捆。

(5)荆薪:杂柴。

(6)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7)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8)风雨夕:风雨之夜。

(9)空山:空寂的深山。

(10)行迹:来去的踪迹。

寄全椒山中道士拼音版

quánjiāoshānzhōngdàoshì
jīnzhāojùnzhāilěngniànshānzhōng
jiànshùjīngxīnguīláizhǔbáishí
chípiáojiǔyuǎnwèifēng
luòmǎnkōngshānchùxúnxíng

作品简介

《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创作背景

《寄全椒山中道士》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1),字义博,唐代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风格淡远清新,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代表作《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等,以简练笔墨绘自然之趣。出身关中望族,少任侠使气,安史之乱后折节读书,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作透露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与悯民之思,是中唐山水诗派重要代表。韦应物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唐代〕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山中寡妇

〔唐代〕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唐代〕李白

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

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

月衔楼间峰,泉漱阶下石。

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

鼯啼桂方秋,风灭籁归寂。

缅思洪崖术,欲往沧海隔。

云车来何迟,抚几空叹息。

山中独吟

〔唐代〕白居易

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

万缘皆已消,此病独未去。

每逢美风景,或对好亲故。

高声咏一篇,恍若与神遇。

自为江上客,半在山中住。

有时新诗成,独上东岩路。

身倚白石崖,手攀青桂树。

狂吟惊林壑,猿鸟皆窥觑。

恐为世所嗤,故就无人处。

山中四咏

〔明代〕元鹏

【其一】

我爱山中春,苍崖鸟一声。

桃花源里住,罕见问津人。

【其二】

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

行吟屐齿肥,树色丽四野。

【其三】

我爱山中秋,黄云稻正稠。

铎声连振起,镰子刈禾头。

【其四】

我爱山中冬,冰澌叠乱封。

地炉无品字,一榻冷千峰。

山中立秋日偶书

〔明代〕王守仁

风吹蝉声乱,林卧惊新秋。

山池静澄碧,暑气亦已收。

青峰出白云,突兀成琼楼。

袒裼坐溪石,对之心悠悠。

倏忽无定态,变化不可求。

浩然发长啸,忽起双白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