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二首·其一

〔宋代〕刘克庄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蹊野径有梨花。

一尊径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作品简介

《寒食清明二首》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这两首诗为作者贬官崖县时所作,诗里记叙了一个偏远而荒凉的村庄的节日景象。

《寒食清明二首·其一》这首诗前两联叙事,表现了这个穷乡僻壤的人民宁静而淳朴的生活。后两联于叙事之中,寄寓着无限感慨:权势、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却是永恒的、常新的。所以诗人开怀畅饮,醉卧青苔之上,懒听暮笳召唤。此诗于豪放旷达之中,流露出内心的愤懑和不平,有一种苍凉深沉的意味。

翻译注释

翻译

寒食节这天,村里冷冷清清,但每家的柴门上也都插了柳枝以为节日的标志。

粤地没有禁烟火的习俗,但也像古代庞德公那样,带着全家老小上山扫墓。

平民百姓死后有人上坟祭祀,可汉唐帝王的陵寝竟无人携麦饭去祭祀!村民们上坟归来,野径小道旁有潺潺山溪相伴,有雪白的梨花可观。

在这幽雅的环境中,我手持洒杯竟然醉卧青苔,全然不管在黄昏时节有人在城头奏起了笳提醒要关闭城门了。

注释

(1)插柳:古时寒食节有在门上插柳的习俗。

(2)粤人国:指广东、广西等地。

(3)冢:坟墓。

(4)庞老: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人。

(5)汉寝唐陵:汉唐时代帝王的坟墓。

(6)麦饭:祭品。磨碎的麦煮成的饭。

(7)尊:酒杯。

(8)藉:借。

(9)暮笳:暮笳:这里指提醒居民关闭城门在即,进出者抓紧时间。笳:古代北方边塞的乐器。

全文拼音版

hánshíqīngmíngèrshǒu··
cháiméncūnluòjiàochāliǔniánhuá
jìnyāndàoyuèrénguóshàngzhǒngxiépánglǎojiā
hànqǐntánglíngmàifànshānjìngyǒuhuā
zūnjìngqīngtáiguǎnchéngtóuzòujiā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初名灼,师事真德秀。以荫入仕,淳祐六年(1246)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诗词均擅,是南宋江湖诗人,辛派重要词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词集有《后村别调》。

刘克庄的诗

相关推荐

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还陆浑别业

〔唐代〕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寒地百姓吟

〔唐代〕孟郊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寒食即事

〔唐代〕王昌龄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

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

寒花葬志

〔明代〕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寒梧栖凤赋

〔唐代〕王勃

以“孤清夜月”为韵。

凤兮凤兮,来何所图?出应明主,言栖高梧。梧则峄阳之珍木,凤则丹穴之灵雏。理符有契,谁言则孤?游必有方,哂南飞之惊鹊;音能中吕,嗟入夜之啼乌。

况其灵光萧散,节物凄清。疏叶半殒,高歌和鸣。之鸟也,将托其宿止;之人也,焉知乎此情?月照孤影,风传暮声。将振耀其五色,似箫韶之九成。

九成则那,率舞而下。怀彼众会,罔知淳化。虽璧沼可饮,更能适于醴泉;虽琼林可栖,复忆巡于竹榭。念是欲往,敢忘昼夜?苟安安而能迁,则思思其不暇。

故当披拂寒梧,翻然一发。自此西序,言投北阙。若用之衔诏,冀宣命于轩阶;若使之游池,庶承恩于岁月。可谓择木而俟处,卜居而后歇。岂徒比迹于四灵,常栖栖而没没?

寒雨朝行视园树

〔唐代〕杜甫

柴门杂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

江上今朝寒雨歇,篱中秀色画屏纡。

桃蹊李径年虽故,栀子红椒艳复殊。

锁石藤稍元自落,倚天松骨见来枯。

林香出实垂将尽,叶蒂辞枝不重苏。

爱日恩光蒙借贷,清霜杀气得忧虞。

衰颜更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散骑未知云阁处,啼猿僻在楚山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