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咏物词,以梅花为意象展现革命者的崇高品格。上阕"风雨送春""飞雪迎春"展现时序更迭中的严峻环境,"悬崖百丈冰"与"花枝俏"形成强烈对比;下阕"不争春""报春"的转进,揭示无私精神,"丛中笑"的收束更显博大胸襟。全词打破陆游咏梅的孤寂格调,以"俏-报-笑"为情感脉络,将传统意象赋予新时代内涵,体现"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特色。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卜算子·咏梅》此词作于1961年12月,时值新中国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读陆游《卜算子·咏梅》后"反其意而用之",借梅花象征中国共产党人在逆境中的坚定与乐观。作品继承辛弃疾豪放词风,却赋予更鲜明的时代精神,"她在丛中笑"的群众观点,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今北京毛主席纪念堂陈列有手书稿。
翻译注释
翻译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告。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梅花却在花丛中欢笑。
注释
(1)百丈冰:形容极度寒冷。
(2)犹:还,依然,仍然。
(3)俏:俊俏,美好的样子。
(4)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5)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全文拼音版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相关推荐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