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吟》是唐代诗人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此诗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三种类型的人物,以及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三种边塞生活场景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艰苦的边塞生活,表现了老将功高而得不到封赏的悲愤之情。全诗基调悲怆郁愤,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陇头吟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陇头吟》此诗即是其中一首。
翻译注释
翻译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
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
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注释
(1)长安:一作“长城”。
(2)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韩非子·五蠹》:“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3)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南朝梁元帝《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
(4)太白:太白星,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5)陇头:陇山。借指边塞。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6)迥:远。
(7)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8)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汉书·萧何传》:“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
(9)驻马:使马停下不走。唐蒋吉《高溪有怀》诗:“驻马高溪侧,旅人千里情。”
(10)麾下:即部下。《史记·秦本纪》:“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
(11)偏裨: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汉书·冯奉世传》:“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
(12)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13)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汉书·苏武传》:“(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指旌节。
(14)落尽:一作“空尽”,一作“零落”。
(15)海西:一作“海南”。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王维的诗
相关推荐
陇西行四首·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上歌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
䯅骢父马铁镂鞍,七尺大刀奋如湍。
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
战始三交失蛇矛,弃我䯅骢窜岩幽,为我外援而悬头。
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陇西行四首·其一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陇头吟
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
马嘶斜日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
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
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陇西行四首·其三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陇西行·天上何所有
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
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
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
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
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
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
谈笑未及竟,左顾敕中厨。
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
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
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
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
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陇西行四首·其四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陇头歌辞三首
【其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