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中送别

〔明代〕袁崇焕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离家已经五年了,分别时间长思亲心切,一言难尽。在秋冬寒冷的季节送别从家乡来探访我的亲友,寒气浸透了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如果想了解我的想法,只要一同守边并肩战斗就会知道,难道还用得着考虑我的处境是安全或是危险,而问我是回家还是继续留守边关?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策马沙场在边关浴血奋战,是为了使国家不再遭受外族的耻辱。扛着兵器对敌作战,不是为了升官封候。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如果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怎么还不回去?就告诉他们,我很惭愧自己尚未能结束边关战事。

注释

(1)肺腑:比喻内心。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曰:“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2)策杖:执马鞭,谓策马而行。魏徵《述怀》诗曰:“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3)雪耻:雪洗耻辱。《淮南子·泛论训》载:“大夫种(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抱怨雪耻。”

(4)横戈:横握戈矛,对敌作战。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之雄姿。陆游《长杨赋》诗曰:“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5)封侯:指班超万里封侯的故事。《后汉书·班超转》载: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6)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柳宗元《零陵早春》诗曰:“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7)边尘:指边境战事。戴叔伦《送耿十三讳复往辽海》诗曰:“野迥边尘息,烽消戍垒空。”

边中送别拼音版

biānzhōngsòngbié
zàijiābiéyōusòngjūnhánjìnbǎodāotóu
zhīfèitóngshēngyòngānwēiwènliú
zhàngzhǐyīnxuěchǐhéngyuánwèifēnghóu
yuánqīnxiāngwènkuìbiānchénshàngwèishōu

作品简介

《边中送别》是明代军事家、诗人袁崇焕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袁崇焕在辽东战场上送同乡亲友南回的诗。首联点明亲友和自己离家的时间,又点出送别边中。颔联写亲友回乡,不必挂念自己的安危留去。颈联表白了自己守卫辽东的目的,收复失地的决心。尾联表示自己功业未立失地未复,感到惭愧。此诗借景抒情,不雕不典,骨格豪迈,意象阔大,有别于普通送别诗写离愁别绪的俗套。全诗气势雄浑,音节清亮,对仗工整,诗意高远,不落俗套,称得上是边塞诗中的精品。

创作背景

明思宗朱由检登基改元崇祯后,任命被排挤而告老还乡的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总督蓟辽、登、莱、天津军务。约在天启六年(1626年)前后,家乡亲友到边关探望袁崇焕,《边中送别》此诗为送别亲友返乡之作。

相关诗文

灞陵行送别

〔唐代〕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送别

〔近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得书字

〔唐代〕李白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

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

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