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注释

(1)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2)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

(3)徙倚:徘徊,彷徨。

(4)依:归依。

(5)秋色:一作“春色”。

(6)落晖:落日的余光。

(7)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8)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9)相顾:相视;互看。

(10)采薇:采食野菜。

野望拼音版

wàng
dōnggāowàng
shùshùjiēqiūshānshānwéiluòhuī
rénfǎnlièdàiqínguī
xiāngxiāngshícháng怀huáicǎiwēi

作品简介

《野望》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代表作,被誉为"初唐五律之冠"。全诗以"东皋薄暮"的彷徨起笔,中二联"树树秋色"与"牧人归返"构建出层次分明的秋景画卷,尾联"长歌采薇"将个人孤独升华为隐逸之志。诗人突破六朝绮丽诗风,以素朴语言开创唐代山水田园诗新境,其"徙倚欲何依"的迷茫与"相顾无相识"的孤寂,生动呈现了隋唐易代之际士人的精神困境。

创作背景

《野望》此诗作于武德五年(622年)王绩弃官隐居东皋时,时年33岁的诗人经历隋亡唐兴的动荡,选择归隐故里。诗中"采薇"典出伯夷叔齐,暗含对新朝的疏离感。作为现存最早的成熟五律之一,其平仄工整的格律与即目抒怀的手法,直接影响了王维等盛唐诗人。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将其列为"唐律正始",清代沈德潜评其"变六朝之藻丽,开盛唐之先声"。

作者介绍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常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东皋子集》。王绩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野望

〔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野望

〔宋代〕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野望

〔唐代〕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野望

〔明代〕陈子龙

谷口栖真处,柴门极望中。

行吟寒日落,挥手暮云空。

明月流沙雁,微霜变草虫。

吾衰非一事,且莫厌墙东。

野望

〔清代〕张文虎

战守雄区语岂夸,小孤东下势蟠蛇。

淮西勋业光裴相,皖北衣冠复汉家。

乱后人心犹盗贼,市繁风俗渐浮华。

凭高不尽忧天意,急鼓城头起暮笳。

野望

〔清代〕汪中

西山朝旭隐高城,城下清霜百草平。

沙岸风回江鸟堕,松林雪霁寺楼明。

泽冰乍合鱼犹上,硗土方坚麦未生。

病后心怀自知少,负薪终日逐人行。

野望

〔宋代〕唐庚

赖有澄江在,专供倚杖清。

水裁偏岸直,云截乱山平。

鞞鼓知农隙,鸡豚觉岁成。

却缘摇落后,木杪得孤城。

野望

〔元代〕吴镇

平林方漠漠,野水正汤汤。

苍莽日欲暮,年华客异乡。

草店月初冷,村路迂更长。

渡头人散后,渔父正鸣榔。

野望

〔清代〕李沂

风卷蓬根野日昏,含凄倚杖望孤村。

村中昨夜逃亡尽,还有催租吏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