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宋代〕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作品简介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词作,此词是一首艳情词,写抒情主人公对在宴会上所遇舞女的爱情。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作者的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创作背景

宋王朝对于文臣,在物质上是特加优遇的,“恩逮及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赵翼《二十ニ史札记》)他们俸禄之优厚,生活之丰裕,为前代所未有。做官的大都家有“家妓”,官有“官妓”(地方妓聚居于乐营,或称“营),他们经常征逐于丝竹管弦之间。这种生活环境就成了艳词滋蔓的温床。当时的文人,包括政治家,并不把写词当作正统的文学创作,而是作为”小道”“薄技”看待的。在觥筹交错、酒酣耳热的时候,他们逢场作戏,写些香软的东西,付之歌喉,以佐“清欢”,在他们看来,并不违背“圣教”。宋代的艳词有很多就是在灯红酒绿中产生的。只有十足的伪道学家オ矢口不谈男女之事,把自己的真实感情严严实实封闭起来,不肯露出半点。司马光还不是这种人。他有时喜欢开个小玩笑。从词意看,司马光在宴会上看到一位舞妓,写下了《西江月》这首词。

翻译注释

翻译

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敷上了淡淡的脂粉。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轻盈的身体。她的舞姿就像那飞絮、游丝,飘忽不定。

此番相见后相思更甚,不如不见,多情不如无情。笙歌散后,醉酒初醒,只见深深庭院中斜月高挂,寂静无声。

注释

(1)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

(2)宝髻:妇女头上带有珍贵饰品的发髻。

(3)铅华:铅粉、脂粉。

(4)轻盈:形容女子的仪态美。

(5)争如:怎如、倒不如。

全文拼音版

西jiāngyuè··bǎosōngsōngwǎnjiù
bǎosōngsōngwǎnjiùqiānhuádàndànzhuāngchéngqīngyāncuìzhàoqīngyíngfēiyóudìng
xiāngjiànzhēngjiànyǒuqíngqíngshēngsànhòujiǔchūxǐngshēnyuànyuèxiérénjìng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湅水乡人,世称湅水先生。宝元进士。宋仁宗末期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不久调任西京御史台。哲宗即位,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废除新法。任宰相八个月后病死。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撰有《资治通鉴》,另有《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司马光的诗

相关推荐

西江月·井冈山

〔近代〕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西江月·渔父词

〔宋代〕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沈沈。闲管兴亡则甚。

西江月·秋收起义

〔近代〕毛泽东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宋代〕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西江月·咏梅

〔宋代〕苏轼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西江月·新秋写兴

〔宋代〕刘辰翁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西江月·顷在黄州

〔宋代〕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