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歌五首》是宋代大学者沈括的诗作。这是沈括制作的数十曲凯歌中现在留存的五首。这组诗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收复失地的决心和信心。
鄜延凯歌五首·其一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
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北宋神宗熙宁(公元1068—1077年)、元丰(公元1078—1085年)间,党项羌族的西夏不断向广大西北内地蚕食骚扰。王安石变法后,在陕甘一带配备兵力,对侵略者展开了大力反击,收复了不少失地。当时沈括任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抗击西夏侵扰,收复葭芦、米脂、浮图、吴堡、义合等地,屡建战功。
公元1081年(西夏大安七年),夏主赵秉常拟将黄河以南的不毛之地划归宋朝,与宋结好,以便借助宋的力量削弱专权的母党梁氏势力,但消息泄露后,梁氏将赵秉常囚禁在兴庆府外,国内顿时大乱。夏将禹藏花麻请宋将发兵征讨梁氏,并愿为内应。宋神宗即命鄜延总管种谔、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等五路大军共50万向西夏大举进攻。这五首诗就是沈括在战斗中为鼓励士气而制作的凯歌。
翻译注释
翻译
先把太行山西面十二州收复了,再派遣精锐子弟兵,去攻打敌酋。
回头看长城要塞,低平犹如马背,渐近也望见黄河水,折向直北奔流。
注释
(1)十二州:指当时先后收复的失地。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宋五路攻夏后,曾先后收复了今陕北、宁夏东部、内蒙南部一带的十二州。据《宋史·地理志》:“熙宁(宋神宗年号)始务辟土,而种谔先取绥州,韩绛继取银州,王韶取熙河,章惇取懿洽,谢景温取徽诚,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广源,最后李宪取兰州,沈括取葭芦、米脂、浮图、安疆等寨。”
(2)子将:指亲兵或部将。唐僖宗光启三年,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其子从训,聚亡命五百余人为亲兵,谓之“子将”。
(3)衙头:指敌方主帅。此指西夏的统帅部。
(4)秦塞:指秦代筑的长城。秦在今宁夏筑有长城。
(5)黄河直北流:黄河流经青铜峡折向北流。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沈括的诗
相关推荐
吴江
平波渺渺烟苍苍,菰蒲才熟杨柳黄。
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
捣练子·斜月下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
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
宿云际寺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乾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斋心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刘伯川席上作
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
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踏莎行·柳絮风轻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春阴院落帘垂地。碧溪影里小桥横,青帘市上孤烟起。
镜约关情,琴心破睡。轻寒漠漠侵鸳被。酒醒霞散脸边红,梦回山蹙眉间翠。
秋日二首·其二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虞美人·金笼莺报天将曙
金笼莺报天将曙,惊起分飞处。夜来潜与玉郎期,多情不觉酒醒迟,失归期。
映花避月遥相送,腻髻偏垂凤。却回娇步入香闺,倚屏无语捻云篦,翠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