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起

〔清代〕黄遵宪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

沈阴曀曀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梦几人醒?

作品简介

《夜起》是清末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听闻沙俄出兵东北攻陷沈阳后的抒怀之作。诗中对沙俄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清政府的畏敌卖国,表示了痛恨;诗中诗人雨夜不寐、独立苍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全诗抒情委婉含蓄,深沉抑郁。

创作背景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八国联军侵略清朝,沙皇俄国趁机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帝俄又威胁清政府签约,妄想独吞中国东北三省。当时,诗人正革职家居,对帝俄侵略野心满怀愤恨,特写下《夜起》这首七律。

翻译注释

翻译

风声雨声一直不断,只是狂风暴雨暂停一时。

正指望鸡鸣天亮时局好转,可使人震惊的是帝俄竟侵占中国东北。

阴暗的日子为什么这样多,残月明亮还有几颗星星。

我独自站在狭小的住室里望着迷茫的夜晚,在许多酣睡的人家里又有几人觉醒。

注释

(1)檐铁:檐马,或铁马,用金属薄片制成,悬在屋檐下,风吹相击而发声,此处借代风声。

(2)淋铃:原指风铃声,相传唐玄宗入蜀,途中遇夜雨,闻风铃声,作《雨霖铃·伤别》。此处借代雨声。

(3)雨横风狂:狂风暴雨。

(4)天下白:指天亮,比喻时局好转。

(5)鹅击海东青:借指帝俄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鹅:谐音俄,指帝俄。海东青:鸟名,雕的一种,产于辽东,善擒天鹅。此处借指中国东北三省。

(6)沉阴:久阴。

(7)噎噎:形容云气阴暗,比喻国势危急。

(8)残月:天将明时的月亮。

(9)晖晖:明亮,此处指星、月之光。

(10)斗室:形容住室狭小。

(11)苍茫:形容夜色迷茫。

全文拼音版

qiānshēngyántiěbǎilínlínghéngfēngkuángzàntíng
zhèngwàngmíngtiānxiàbáiyòujīngéhǎidōngqīng
shěnyīnduōcányuèhuīhuīshàngxīng
dòushìcāngmángwànjiāhānmèngrénxǐng

作者介绍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官至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出使过日本、英、美诸国,有爱国思想,对中法、中日之战反对屈辱外交。著有《人境庐诗草》等。

黄遵宪的诗

相关推荐

夜泊水村

〔宋代〕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夜别韦司士

〔唐代〕高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宋代〕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夜半闻横管

〔宋代〕程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夜坐吟

〔唐代〕李贺

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

西风罗幕生翠波,铅华笑妾颦青娥。

为君起唱长相思,帘外严霜皆倒飞。

明星烂烂东方陲,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斑骓。

夜游宫·宫词

〔宋代〕陆游

独夜寒侵翠被。奈幽梦、不成还起。欲写新愁泪溅纸。忆承恩,叹余生,今至此。

蔌蔌灯花坠。问此际、报人何事。咫尺长门过万里。恨君心,似危栏,难久倚。

夜吟

〔宋代〕陆游

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

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

夜飞鹊·香港秋眺怀公度

〔清代〕朱祖谋

沧波放愁地,游棹轻回。风叶乱点行杯。惊秋客枕酒醒后,登临尘眼重开。蛮烟荡无霁,飐天香花木,海气楼台。冰夷漫舞,唤痴龙、直视蓬莱。

多少红桑如拱,筹笔问何年,真割珠厓。不信秋江睡稳,掣鲸身手,终古徘徊。大旗落日,照千山、劫墨成灰。又西风鹤唳,惊笳夜引,百折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