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词》是唐代诗人张籍的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同时它也是一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
《牧童词》用牧童的口吻刻画出了一个天真淳朴而活泼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描写了牧童的劳动生活,是一幅美妙清新的牧牛图 。此诗十句,前八句绘制了一幅绝妙的“牧牛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牧童的天真泼,牛的悠闲自得,都情态逼真,意趣动人。尤其是末两句,浑然化典,用官家截角来吓唬牛儿,妙趣横生,用意深长,主题明朗化,达到了“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工艺。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牧童词》是唐代诗人张籍的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同时它也是一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
《牧童词》用牧童的口吻刻画出了一个天真淳朴而活泼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描写了牧童的劳动生活,是一幅美妙清新的牧牛图 。此诗十句,前八句绘制了一幅绝妙的“牧牛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牧童的天真泼,牛的悠闲自得,都情态逼真,意趣动人。尤其是末两句,浑然化典,用官家截角来吓唬牛儿,妙趣横生,用意深长,主题明朗化,达到了“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工艺。
作者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中原广大地区内战频繁,人畜都要担负空前沉重的徭役负担;送粮运草,长途跋涉,牛瘦人饥,再加上官家逼催紧迫,许多瘦牛都会磨得领背出血、化脓。乌鸦喜欢啄食腥秽的腐肉,嗅味而来,所以才会有“饥乌啄牛背”的情况发生。作者为反映这一现实状况,巧妙地借助孩提未尽的牧童说出,作下了《牧童词》该诗。
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1)稠:茂盛。
(2)陂:池泽边的坡岸。
(3)啄草背:草背上寄生有虮虱,鸟落在草背上啄食之。
(4)戏:玩耍。
(5)垄头:田埂。
(6)犊:小草。
(7)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
(8)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
(9)鼓:甩响鞭。
(10)触:抵触,两草抵角争斗。
(11)截:截割。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呜,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今有豪强子,怒目按剑,若将搏噬;为所怒者,乃阖扇去。豪力尽声嘶,更无敌者,岂不畅然自雄?不知此禽兽之威,人故弄之以为戏耳。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