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日帖

〔魏晋〕王献之

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

作品简介

《廿九日帖》是东晋王献之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行楷书,3行,30字,唐人摹本。纵26厘米,横11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廿九日帖》展现了王献之新创书体“破体书”(大令体)的书风。除《洛神赋十三行》外,王献之的流传书法作品多为行草书,此帖有些字接近楷书,尤其难为可贵。世传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当推此贴为冠。

翻译注释

翻译

二十九日献之拜上:昨日竟没有同你话别,很是怅然和惭愧。你近来身体恢复如何。我则很乏顿,匆忙间就不再叙了。献之再拜。

注释

(1)遂:竟然。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若遂不改,方思仆言。”

(2)奉别:敬词。犹告别。

(3)怅恨:因失意而恼恨。

(4)复:引申为恢复。

(5)弟甚顿:王献之在兄弟中排行最末,“弟”非指他人,是自称之辞。这通书简是王献之致其同辈中的某一位兄长。顿:疲乏。

(6)勿勿不具:“勿勿”,释作“匆匆”。东晋书简常用语,与“不具”(不一一)一样,多用作结束语。“勿勿”犹言匆忙、急遽,乃自谦之辞。具:写,题。

全文拼音版

廿niànjiǔtiē
jiǔxiànzhībáizuósuìfèngbiéchànghènshēnzhōngshéndùnxiànzhīzàibài

作者介绍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王献之的诗

相关推荐

鹦鹉救火

〔南北朝〕刘义庆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贵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对曰:“虽知不能,然尝侨居是山,禽兽善行,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巽公院五咏·禅堂

〔唐代〕柳宗元

发地结菁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拟行路难·其十二

〔南北朝〕鲍照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戍独稽沉。

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遶遶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鬖不设簪。

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

落日怅望

〔南北朝〕谢朓

昧旦多纷喧,日晏未遑舍。

落日余清阴,高枕东窗下。

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

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

已伤归暮客,复思离居者。

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

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

赠内

〔南北朝〕徐悱

日暮想清扬,蹑履出淑房。

网虫生锦荐,游尘掩玉床。

不见可怜影,空余黼账香。

彼美情多乐,挟瑟坐高堂。

岂忘离忧者,向隅心独伤。

聊因一书札,以代九回肠。

象祠记

〔明代〕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还示表

〔魏晋〕钟繇

繇白:昨疏还示,知忧虞复深,遂积疾苦,何乃尔耶?盖张乐于洞庭之野,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岂丝磬之响、云英之奏非耶?此所爱有殊,所乐乃异。君能审已而恕物,则常无所结滞矣。钟繇白。

文心雕龙·指瑕

〔南北朝〕刘勰

管仲有言∶“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然则声不假翼,其飞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难。以之垂文,可不慎欤!古来文才,异世争驱。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左思《七讽》,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馀不足观矣。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

若夫君子拟人,必于其伦,而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

凡巧言易标,拙辞难隐,斯言之玷,实深白圭。繁例难载,故略举四条。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始有“赏际奇至”之言,终有“抚叩酬酢”之语,每单举一字,指以为情。夫赏训锡赉,岂关心解;抚训执握,何预情理。《雅》、《颂》未闻,汉魏莫用,悬领似如可辩,课文了不成义,斯实情讹之所变,文浇之致弊。而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非一朝也。

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反音取瑕,虽不屑于古,而有择于今焉。又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时同者为尤矣。

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研求,或率意而断。《西京赋》称“中黄、育、获”之畴,而薛综谬注谓之“阉尹”,是不闻执雕虎之人也。又《周礼》井赋,旧有“匹马”;而应劭释匹,或量首数蹄,斯岂辩物之要哉?原夫古之正名,车两而马匹,匹两称目,以并耦为用。盖车贰佐乘,马俪骖服,服乘不只,故名号必双,名号一正,则虽单为匹矣。匹夫匹妇,亦配义矣。夫车马小义,而历代莫悟;辞赋近事,而千里致差;况钻灼经典,能不谬哉?夫辩匹而数首蹄,选勇而驱阉尹,失理太甚,故举以为戒。丹青初炳而后渝,文章岁久而弥光。若能隐括于一朝,可以无惭于千载也。

赞曰∶羿氏舛射,东野败驾。虽有俊才,谬则多谢。斯言一玷,千载弗化。令章靡疚,亦善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