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四首·其四

〔清代〕陈宝琛

北胜南强较去留,泪波直注海东头。

槐柯梦短殊多事,花槛春移不自由。

从此路迷渔父棹,可无人坠石家楼。

故林好在烦珍护,莫再飘摇断送休。

作品简介

《感春四首》是清代诗人陈宝琛所创作的一组七言诗。这四首诗是陈宝琛为中日甲午战争而作,第一首写战败议和;第二首直指慈禧太后;第三首北洋海军的覆灭及教训;第四首写割台悲恸。全诗首首咏落花,却句句寄寓家国之慨:诗人借抒发对花落的弥天悲伤之情而传达对国是日非的悲慨之意。

创作背景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后陈宝琛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在其谪居期间,中日爆发了甲午海战。在李鸿章不抵抗的政策下,中国当时最精锐的海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海战以中国的惨败结束。翌年春天,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国内引起朝野一片哗然。陈宝琛虽处江湖之远,仍念庙堂之高,时刻关注时事。对于《马关条约》的签订,陈宝琛感到愤懑的同时,又感到哀伤。由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95年春天,陈宝琛遂作《感春四首》以志。

翻译注释

翻译

北胜南强较量花木的去留,泪波直直注入大海。

短暂的南柯一梦岂不多事,防护鲜花的栅栏在春天移动是不自由的。

从此渔人再也找不到去桃源的路,没有人像绿珠一样为了不受屈辱而坠楼。

剩下的花木还请好好爱护,不要再断送剩余的林木。

注释

(1)槐柯梦:即南柯梦,语出唐李公佑《南柯太守传》,略谓:淳于梦梦至槐安国,国王以女妻之,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醒后见槐树下有蚁穴,即梦中所历。此典比喻台湾士绅为御日保台,推拥台抚唐景崧自立“民主国”,但很快以失败告终。

(2)路迷渔父棹:典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个渔父驾舟误入桃花源,忘了返回的路径。“迷”,迷失。

(3)石家楼:典出《晋书·附》:“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使人求之,时崇在金谷别馆……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此典隐含对当事者不敢担当的指责。

全文拼音版

gǎnchūnshǒu··
běishèngnánqiángjiàoliúlèizhízhùhǎidōngtóu
huáimèngduǎnshūduōshìhuākǎnchūnyóu
cóngzhàorénzhuìshíjiālóu
línhǎozàifánzhēnzàipiāoyáoduànsòngxiū

作者介绍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一字潜史,号弢庵、橘叟、橘隐、听水老人、沧趣楼主、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螺洲(今福州市螺洲镇)人。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他是“同光体”闽派代表诗人,诗作收入《沧趣楼诗集》,附录流寓天津时写的《听水斋词》40余首。

陈宝琛的诗

相关推荐

感怀

〔宋代〕李清照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感秋寄远

〔唐代〕白居易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感春四首·其三

〔清代〕陈宝琛

倚天照海倏然空,脆薄原知不耐风。

忍见化萍随柳絮,倘因集蓼毖桃虫。

到头蝶梦谁真觉,刺耳鹃声恐未终。

苦学挈皋事浇灌,绿阴涕尺种花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