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太平·堂堂大元》是流行于元朝末年的一首散曲,作者不详。这支曲子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元朝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的混乱情况,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全曲通篇都在控诉社会现实,有如战斗檄文,格调质朴自然,语言辛辣明快,音调铿锵有力,重叠对偶句式的运用于变化中见工巧,堪称元曲小令之佳构。
醉太平·堂堂大元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元朝末年,奸佞当权,朝政极端腐败。至正十一年(1351年)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到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个个无比愤怒。于是,“开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线,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翻译注释
翻译
堂堂大元朝,贪官污吏当权。河水泛滥成灾,新钞大量印造,货币迅速贬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红巾军千万人起义。
官权泛滥无度,刑法残酷苛刻,百姓怨声载道。社会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用钱去换钱,什么时候见过这种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贪官污吏,贤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怜!
注释
(1)醉太平: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凌波曲”,入“正宫”,亦入“仙吕”“中吕”。首二句须对仗,五、六、七句鼎足对。
(2)堂堂:气象宏大庄严。
(3)奸佞:谄媚巧伪、拨弄是非而又阴险狡猾的坏人。指元末丞相脱脱、参议贾鲁等人。佞,善以巧言献媚取宠者。
(4)开河:指开掘黄河故道。因为元朝末年黄河水患连年不断,威胁了京师运漕的生命线,故由丞相脱脱责成工部尚书贾鲁开浚黄河故道,引黄入海。
(5)变钞:指变更钞法。元顺帝朝丞相脱脱为弥补国库空虚而采取的更定钞法的措施,强行规定以不等价的兑换标准推行新钞。由于滥发新钞,致使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6)惹红巾万千:引起成千上万起义的红巾军。红巾,指元末由韩山童、刘福通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他们用红巾裹头为标志,故名“红巾军”。
(7)官法滥:指官吏贪污成风和拿钱买官。《草木子》记载:“元朝末年,官贪吏污……自秦王伯颜专政,台宪官皆偕价同而得,于是有司录风。上下贿赂,公行如市。”
(8)人吃人:当时黄河泛区饥民相食的情况时有发生。《草木子》载:“元京饥穷,人相食。”
(9)钞买钞:指朝廷更定钞法后,旧钞与新钞的倒换买卖。
(10)哀哉:真是悲哀啊。
全文拼音版
相关推荐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醉太平·风流贫最好
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
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系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做一个穷风月训导。
醉太平·人皆嫌命窘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
醉太平·寒食
珠帘外燕飞,乔木上莺啼,莺莺燕燕正寒食,想人生有几。有花无酒难成配,无花有酒难成对。今日有花有酒有相识,不吃呵图甚的?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辜负了禁烟,冷落了秋千。春光去也怎留恋?听莺啼燕喧。红馥馥落尽桃花片,青丝丝舞困垂杨线,扑簌簌满地堕榆钱,芳心闷倦。
花飞时雨残,帘卷处春寒。夕阳楼上望长安,洒西风泪眼。几时睚彻凄惶限?几时盼得南来雁?几番和月凭阑干?多情人未还!
醉太平·相邀士夫
相邀士夫,笑引奚奴,涌金门外过西湖。写新诗吊古。
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醽醁,孤山山下醉林逋。洒梨花暮雨。
醉太平·泥金小简
泥金小简,白玉连环,牵情惹恨两三番。好光阴等闲。
景阑珊绣帘风软杨花散,泪阑干绿窗雨洒梨花绽,锦斓斑香闺春老杏花残。奈薄情未还。
醉太平·绕前街后街
绕前街后街,进大院深宅。怕有那慈悲好善小裙钗,请乞儿一顿饱斋。
与乞儿绣副合欢带,与乞儿换副新铺盖,将乞儿携手上阳台。设贫咱波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