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代〕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简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五言绝句,以重阳习俗反衬战乱乡愁。前两句"登高无酒"的遗憾,暗用陶渊明重阳得酒的典故;后两句"故园菊"的想象与"战场开"的现实,在美丽与残酷的碰撞中迸发震撼力。全诗以"欲-无-怜-傍"为情感脉络,语言简净而意蕴丰厚,体现盛唐边塞诗"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年)岑参随肃宗军驻凤翔时。长安沦陷安史叛军之手,诗人重阳节行军在外,"战场菊"的意象既写实(马嵬驿兵变后长安破败),也暗喻坚贞气节,影响后来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创作,今陕西凤翔东湖立有此诗碑刻。

翻译注释

翻译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注释

(1)强:勉强。

(2)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3)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4)怜:可怜。

(5)傍:靠近、接近。

全文拼音版

xíngjūnjiǔchángānyuán
qiǎngdēnggāorénsòngjiǔlái
yáoliányuányīngbàngzhànchǎngkāi

作者介绍

岑参(717—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其诗雄奇瑰丽,多描绘西域风光与军旅生活,与高适并称“高岑”,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充满浪漫豪情。曾两度从军西域,官至嘉州刺史。诗风壮阔激昂,善用夸张想象,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的巅峰成就,对后世边塞文学影响深远。

岑参的诗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别云间

〔明代〕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朝天子·咏喇叭

〔明代〕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